2016年6月29日 星期三

書摘:從華航罷工談到科技、工作與異化

2016629

《秘密讀者》編輯委員印卡發表於端傳媒的〈華航罷工的地理學想像〉,提到大衞.哈維(David Harvey)的《資本社會的17個矛盾》:

//哈維的《資本社會的17個矛盾》第十七章「生活的異化」,關於工作時數與技術關係的討論,在這個當下相當適合閱讀。為何科技越發達,工作越吃重?在書中提到,機器人的發展反而威脅勞動者的工作權,是一個例子。在華航罷工事件中,一班來往工作與居家的列車,為何是前往工作地點而不是回家,則是另一個例子。這本書最真摯的提醒或許是:不讓你閒暇,就是控制你不讓你反抗//


這誘使我翻閱《資本社會的17個矛盾》第17章「人性的反叛:普遍的異化」,把我譯過但已淡忘的相關段落再看一遍,看完覺得哈維的論述相當精采(當然,比起暢銷作家如 Michael LewisMalcolm Gladwell,哈維的文字遠遠沒有那麼有趣和易讀,一般讀者必須耐下心來才能看得下去,才有機會領悟當中的深意;哈維的論述能吸引到許多嚴肅的讀者,當然是有道理的),忍不住做了一點書摘與大家分享:

//新技術的應用本來應該可以減少勞工的工作時數,但多數人卻發現自己的工作時間變長了。不過,這也有它的社會作用。允許愈來愈多人有空去追求自我實現,對資本而言是一件可怕的事,不利於資本繼續穩當地在職場和市場控制勞工。高茲(Andre Gorz)寫道,資本主義「經濟理性容不下既不生產也不消費商業財富的真正閒暇。它不給受雇者閒暇不是因為客觀上必須如此,而是它的源起邏輯使然;工資的設定,必須以誘使工作者盡最大努力為原則。」工會提出的工資要求「實際上是唯一不損害經濟體制的理性要求」。理性消費(理性是針對資本的不斷積累而言)變成是資本生存下去的絕對必要條件。「另一方面,與工作時間、工作強度、工作的組織和性質有關的要求則充滿顛覆性的基進主義(radicalism);它們不能以金錢滿足,它們衝擊經濟理性本身,進而挑戰資本的權力。一旦人們發現不是所有價值皆可量化,不是所有東西都能用錢買到,而且錢買不到的還是必要、甚至是唯一必要的東西,『基於市場的秩序』便受到可能動搖根基的挑戰。」如那個「無價」廣告所言:「有些東西錢永遠買不到,除此之外,萬事達卡為你達成。」

「使個體相信,他們獲得供應的消費品和服務,足夠補償他們為獲得這些商品而必須作出的犧牲,相信消費構成個人幸福的港灣並使他們與眾不同,往往是商業廣告這一行的工作。」在這領域,「廣告狂人」(廣告如今占美國經濟活動相當大一部分)成為主角,對社會秩序造成巨大破壞。他們的關注焦點是民間的企業和個人。他們的任務是說服人們消費「並非必要、甚至毫無用處」的商品。商品「總是被描述為含有奢華、豐盛和夢幻的元素;這些商品替它的購買者貼上『幸福和優越人士』的標籤,藉此保護他們免受理性化世界的壓力,不必承擔做個有用的人的義務。」高茲將這些商品定義為「補償型商品」,「人們渴望得到它們,可能主要是看中它無用的特質而非它的使用價值,因為正是這種無用的特質(例如,一些非必要的小玩意和裝飾品)象徵著購買者逃離集體世界,進入個人可以完全自主的港灣。」廣告狂人已證實精通推銷的,恰恰是這種過度的消費主義和無用特質。這種過度的消費主義與滿足人類的需要和渴望是有深刻矛盾的。這觀念連現任教宗也認同。他在最近一次宗座勸諭中抱怨:「當代社會提供的無限消費和消遣可能,導致所有層面皆出現某種異化,因為當社會的組織、生產和消費形式使人較難奉獻自己和建立人與人之間的團結關係時,社會便異化了。」

但是,如高茲指出:「因為覺得工作帶來的消費機會是足夠的補償、因此接受工作異化的功能型工作者,必須同時成為社會化的消費者,才能以這種狀態存在。但是,只有一個市場經濟領域和與之相隨的商業廣告,才能製造出這些社會化的消費者。」1968年的革命運動雖然自誇追求個人自由和自主權以及社會正義,但結局恰恰如此──迷失在異化消費主義的世界,沉沒在豐富的補償型商品中;擁有這些商品被視為人類慾望市場中自由選擇的標誌。//

有關異化

哈維在這一章有關「異化」這概念的幾段說明,也很值得看:

//異化(alienation,又譯疏離)的動詞alienate有多種意思。作為法律用詞,它是指將產權轉讓給別人。例如,當我將一塊土地賣給別人時,便是將它的產權轉讓了出去。在社會關係方面,它是指對某個人或體制或某項政治事業的感情、忠誠和信任變淡,可能轉移至另一標的上(有時可能是在有心人的引導下)。對人或體制(例如法律、銀行、政治制度)的信任異化(也就是喪失),可能極其嚴重地損害社會結構。作為被動的心理現象,異化是指疏遠了某些重要關係,變得孤立。我們為了某些無法說清、無可挽回的損失感到悲痛時,便是體驗到和內化了這種異化。作為主動的心理狀態,異化是指對於自己實際或覺得被壓迫或剝削感到憤怒和充滿敵意,並以行動發洩這種憤怒和敵意,有時會在沒有明確原因或合理目標的情況下,以激烈行為宣洩對世界的不滿。例如,當人們因為生活中缺乏機會或努力追求自由、但結果受人宰制而感到沮喪時,便可能會出現異化的行為。

這種含義的多樣性是有用的。勞工合法地將約定時間內的勞動力轉讓給資本家,以換取薪資。在這段時間內,資本家要求工作者忠誠地服務,而且要相信資本主義是產生財富和造福人類的最佳體制。但是,在勞動合約期間(因為工作辛苦,通常還包括勞動之後的一段時間),工作者疏離了他的產品、其他職工、大自然以及社會生活的其他方面。工作者自身的創造本能受挫,感到失落和悲傷,便體驗到和內化了這種剝削與剝奪。最後,這名工作者不再悲傷憂鬱,轉為對他的異化直接來源動怒,可能是對使他過度勞累的老闆,也可能是對不體諒他的疲累而提出食色要求的伴侶。當他處於極度異化的狀態時,這名工作者會破壞他工作場所的機器,或是對家裡的伴侶砸東西。

異化這主題存在於本書已檢視的許多矛盾中。在交換價值的支配下,與商品的有感接觸(其使用價值)喪失了,與自然的感官關係被阻斷了。勞動的社會價值和意義在金錢的代表形式中變得模糊了。以民主方式達成集體決定的能力,在孤立的個人利益與國家權力彼此矛盾的理性的永恆交戰中喪失了。社會財富因為流入私人口袋而消失了(製造出一個財富私有、汙穢公有的世界)。價值的直接生產者與他們生產的價值變得疏離。階級的形成使人與人之間出現了不可弭平的鴻溝。分工盛行之下,我們愈來愈難從日趨零碎的部分看到整體。即使「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被大肆吹捧為資產階級的最高美德,社會平等和社會正義的希望已告幻滅。資本實現領域中的剝奪式積累(例如,藉由迫遷或在房貸違約時沒收房屋)衍生的積怨已經沸騰。自由變成了宰制,奴役便是自由。//


哈維中國演講系列

最後介紹端傳媒的「哈維中國演講系列」,當中許多概念,哈維在《資本社會的17個矛盾》有比較完整、深入的闡述。以下是端傳媒系列報導的摘錄:


哈維在講座中指出,中國經濟的持續增長,帶來的成果和問題都十分巨大。而最集中的體現,就是中國的城市化。中國城市化速度和規模,都位居世界最前列,在取得了矚目的建設成就同時,也造成了許多必須正視的問題——如城鄉收入差距迅速拉大、自然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等等。

哈維強調,危機是可以在空間轉移的。當資本無法在一個區域實現積累和增殖時,它就要尋找另外一片區域,藉由多種機制來吸納和消化過剩資本。這種通過地理擴張和地理重構,來解決資本主義經濟體內部危機的動力學機制,被哈維稱作「空間修復」(spatial fix)。哈維認為,今日的中國正在進行這樣的擴張——就像19世紀的英國、20世紀的美國,1960年代的日本、1980年代的韓國和台灣。

在哈維看來,今日中國所走的「不過是英國、美國、日本的老路,這是一條可以被稱為『帝國主義』的道路」。不過對哈維來說,「帝國主義」不必然等同於「殖民」,其關鍵在於資本擴張的經濟邏輯。

「空間修復」的動力學機制,將中國的過剩資本和勞動力轉到世界各地,在世界範圍內尋找能夠消化中國過剩產能的空間。哈維提醒聽眾思考:中國這幾年的發展規模,在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如果這種空間修復遭遇極限,又該如何應對由發展主義邏輯導致的危機呢?


哈維總結道:資本運動是一種循環運動──生產、實現、分配、價值增殖,再到生產。這當中的驅動力,在於追逐「剩餘價值」。(剩餘價值,可簡單理解為勞動力生產的總價值扣除工資之後,由資方佔有的部分。)資本力圖將剩餘價值佔為己有,並將其投入到再生產的循環當中,以追求更大的剩餘價值。這種循環運動與其說是個「圓周」,不如說是「螺旋式上升」的過程。

哈維談到,螺旋上升的形態,是一種不易處理的形態,在英語裏就有「螺旋失控」(spiral out of control)這樣的短語。哈維指出,資本的本性,是最大限度追逐剩餘價值。但在擴大再生產和價值實現之間,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矛盾。也就是說,資本追求更多產品、更多利潤的天性,需要無限擴大消費市場來滿足。但是,產生剩餘價值的資本主義剝削關係,會造成有限需求不足,從而限制消費市場的擴大。這必然導致一種「惡的無限性」。那是一種沒有極限的積累,為了積累的積累。可用的資源是有限的,可生產的商品量也是有限的。但是,資本採取的形式中,有一種形式沒有限度,那就是貨幣。

哈維以城市空間為例說明:在資本主義邏輯下,當前的城市化是為了投資者而建設城市,而非為了民眾宜居。人們投資不動產是為了增值,而不是為了居住。因此,全球各地都存在庫存住房難以消化的問題,少數人佔有大量房產,卻又有數不勝數的流浪者無家可歸。

哈維表示,他希望能通過自己的分析讓大家認識到:問題不在於民眾愚蠢而懶惰,問題在於資本的運動。美國當下的政治困局,正是對上述問題的體現。過去三十年內是美國史上第一次,資本積累和增長完全沒有讓勞動者獲益,生產力的增長完全被上等階級拿走。哈維以此解釋特朗普和桑德斯這類非傳統政治家的崛起──資本的動力(dynamics)轉化成了政治壓力。


哈維分享了他對當下流行的數位時代新經濟,如「萬眾創業」與「共享經濟」模式的觀察。在他看來,這些新經濟模式並沒有提供一條脫離「螺旋失控」的出路,反而只是一種新的拜物教(fetishism)形式,它並不能解決資本主義的問題,而是讓問題變得更為嚴重。

哈維認為,如今時移世易,嚴格死守馬克思在19世紀提出的結論,是一種教條主義的表現,是理論思考的無能。雖然快餐員工與產業工人有非常不同的特徵,但某種意義上說,麥當勞員工已經成為「21世紀的鋼鐵工人」。

傳統馬克思主義者,一般只着眼於生產過程中的剝削與階級鬥爭;但哈維認為,「價值實現」(消費)過程中,也存在着剝削與階級鬥爭。他強調,現在勞資關係的普遍趨勢是:資方在生產過程中有所妥協,可以給勞工開出不低的工資,卻在價值實現過程中進行回收。勞工的消費能力變得日益強大,但他們作為消費者,也正遭到層層的盤剝。因而,我們應該認真考察生產和價值實現之間的對立與統一,並對價值實現過程中的剝削與鬥爭,予以比過去更多關注。

哈維提醒,我們不能抱有幻想,覺得搭乘經濟增長的列車,就可以坐等大同社會的來臨——那是一種非辯證的經濟決定論,也是對馬克思的誤讀。哈維提出,我們當前的部分目標,就是以新的、不同於既存秩序的原則,來改造和重組日常生活,這是諸多政治行動都應該遵循的方向:為探尋一種美好的生活而努力奮鬥。

2016年6月28日 星期二

The Real Brexit

28 June 2016 

Euro 2016 day 18: Same old problems, same old England


The real Brexit, finally. (Yes, only England could manage to exit Europe twice in a week.)

I am still a fan of England, though I am not at all surprised they were well beaten by Iceland. (A real fan stands by you in the rainy days, and it rains a lot in England.)

In the world of football, in the past half century or so, Italy has its up-and-downs, but it seems to me they almost never lose their class. Even at probably their lowest point in the last World Cup, they were still hard to beat. And it seems Italy always finds a way to regain their top-class status pretty soon.

England is not the same. They have become a mediocre team for so long. The 1990 World Cup is already their best performance in the past three decades, but even then they were not that convincing. The world had high expectation of the so-called golden generation of Beckham, Gerrard, Scholes, Owen and Ferdinand, but they repeatedly failed to rise to the occasion. Well, they were good, but as a team not that good after all, still a class away from the very top.

Iceland is amazing. A country of only 0.33 million people and bankrupt after the 2008 financial crisis, they show you what a small nation with heart and vitality can do.

England in the 1990 World Cup

 England in Munich in September 2001, the Golden Generation

2016年6月26日 星期日

兩篇Brexit文章

2016年6月26日

Brexit議題正熱,推薦大家看兩篇文章。

首先是哈佛大學經濟學與公共政策教授 Kenneth Rogoff這篇〈英國的民主失靈〉(Britain’s Democratic Failure)。我認為 Rogoff提出了一個比較少人提到的重要論點:脫離歐盟如此重大的決定,門檻太低了,只需要在一次公投中獲得簡單多數支持,便使國家面臨不可逆轉的局面。

Rogoff說:「這不是民主;這是共和政體的俄羅斯輪盤。」他提到,這種把國家命運付諸簡單多數決的做法,之前也有不少先例,包括蘇格蘭2014年和魁北克1995年的獨立公投,但在那些例子中,「俄羅斯輪盤並未射出子彈」,現在英國不幸出事,是時候檢討遊戲規則了。

他相當認真地說:「為了確認當事人心意已決,多數社會設定的離婚門檻,比卡麥隆政府替英國脫歐設定的門檻來得高。」

試譯該文倒數第二段:「英國本來是不必辦脫歐公投的,但如果一定要決定是否留在歐盟,當局應該怎麼做?脫歐門檻無疑應該大大提高,例如脫歐意願必須經由相隔至少兩年的兩次公民投票確認,然後在下議院獲得至少60%的支持。如果在這種制度下,脫歐陣營仍然勝出,至少我們知道脫歐並非只是少數人一時的想法。」

我覺得 Rogoff言之有理,但問題是:門檻多高才適當?如果像他講的那麼高,是不是很容易製造出政治僵局,導致國家難以推動有益的重大變革?

英國脫歐公投至少有一點值得台灣思考,那便是台灣的公投門檻(公投案經「公民連署」、「立法院提案」或「總統交付」成立,投票率達50%以上,並獲得多數投票者支持),是否真的如不少人所講的太高了?此外,我們或許還應該思考的是:公投是處理重大決策的理想方式嗎?


另一篇文章是前香港總督彭定康所寫的 A British Tragedy in One Act,同樣明確表達反脫歐觀點,言之有物,但我就不詳談了。

彭定康提到邱吉爾的一句話,非常有趣:The trouble with committing political suicide is that you live to regret it.(政治自殺麻煩之處,是你將活下來並後悔不已。)

英國人將來會為公投脫歐後悔不已嗎?我想現在言之尚早吧。

2016年6月25日 星期六

中國經濟與Only You

2016年6月25日

A:可以幫我看一下這段英文和譯文嗎?

China’s productivity slowdown is probably more benign. It is an outgrowth of the Chinese economy’s nascent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from capital-intensive manufacturing to labor-intensive services. Indeed, it was only in 2013 that services supplanted manufacturing and construction as the economy’s largest sector. Now the gap is widening, and that is likely to continue.

譯文:中國的生產力放緩很可能較為溫和。這是因為中國經濟才開始結構轉型不久:從資本密集的製造業轉型至勞力密集的服務業。事實上,服務業要到2013才超越製造和營建業,成為中國經濟最大的一塊。如今差距正在擴大,而且這趨勢料將持續下去。

B:可以。看完了,譯得不錯,有什麼問題?

A:英文寫 it was only in 2013,那到底是「只有在2013年」,還是2013年以後,服務業繼續超越製造和營建業?

B:英文最後一句說得很清楚:服務業產出規模2013年首度超越製造業之後,與製造業的差距如今正在擴大,也就是領先製造業愈來愈多,所以當然不是「只有在2013年」。奇怪,你為什麼會這麼問?

A:慚愧,我一看到 only in 2013,就想到「只有在2013年」,所以才糊塗了。哎,或許是羅家英唱 Only You,令我印象太深刻了。


B:哈哈哈,我很愛那一場戲。第一次看到,狂笑不已,尤其是羅家英被周星馳打頭那一刻。話說回來,only的上述用法,雖然沒有「只有」那麼常見,但一點也不罕見。例如 I met him for the first time only last week,意思是「我到上週才第一次見到他」,而 A final report reached him only on January 15則是講「他到115日才收到最終報告」。一個單詞通常有多個意思,多種用法。

A:是。那麼,服務業成為中國經濟最大的一塊,有什麼重要涵義?

B:各國的經濟發展,最後基本上都是以服務業為最大宗。中國這個新興經濟體發展到這一步之後,因為提升服務業的生產力要比提升製造業的生產力困難,整體的生產力成長必將放緩,經濟應該很難維持以前的高速成長了。這一點可以參考練乙錚先生的說法:「製造業的技術改良可能性比服務業大,因此以服務業為主導的經濟增長幅度必然比較慢;這個規律,是西方國家的普遍經驗,到今天也沒有出現例外;所以,大陸的經濟從製造業主導轉變到以服務業為主導,就算是自然產生的,它的GDP增幅也必然下跌。」

2016年6月24日 星期五

Act as if what you do makes a difference. It does.

2016624

我在〈Make a difference〉一文中談到美國哲學家暨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的一句話:Act as if what you do makes a difference. It does. 我說:

//這句話的意思是:做事要抱著努力有用的想法,因為努力確實是有用的。換句話說是:做事千萬不要抱著徒勞的心態,因為只要你願意努力去做,就不會是徒勞的。它可說有以下含意:「無論結果如何,努力本身便有意義。」我會這麼譯:「行事當以有用自許。努力確實是有用的。」此句很適合用來鼓勵在嚴酷環境下抗爭的人。//

有讀者留言:「william james那句不是你譯的意思,如果你瞭解 william james的研究內容,就知道他的意思是『裝久就會成真』,他是那個理論的始祖,這是心理學的基本概念。」

我確實對 William James一無所知,對心理學也沒有研究。我對 James那句話的理解,純粹是照字面思考的結果。那麼,「Act as if what you do makes a difference. It does.」是否不能譯為「行事當以有用自許。努力確實是有用的。」?

有疑難,問Google。我搜尋了一下,找到一些資料,跟大家分享一下。

首先,我找到 The Philosophy Book這本書當中針對這句話的不完整說明(有一頁的內容看不到)。該書舉了一個例子:如果我在森林中迷了路,看到一條小徑,我有兩個選擇:一、積極的想法:我相信這條路可以帶我脫離困境,我因此選擇走這條路,結果真的回到了安全的地方。我的行動證實我的信念是對的。結論是:Act as if what you do makes a difference. It does. 二、消極的想法:我認為那條路哪裡也到不了,所以我什麼都沒做,結果繼續迷失在森林裡,最後餓死了。我的行動證實我的信念是對的。結論同樣是:Act as if what you do makes a difference. It does.

非常有趣的例子,就像是在解釋「自我實現的預言」:積極的想法產生積極的結果,消極的想法導致消極的結果;你的想法影響你的行動選擇,而你的行動決定了你面對什麼結果。天啊,難道「當你真心渴望某樣東西時,整個宇宙都會聯合起來幫助你完成」是真的?!

不是。這本書馬上便指出:James那句話必須小心理解,膚淺的解讀可能令人誤以為信念無論多離譜,只要真心相信並據此行動,最後都會成真。該書提醒我們,一個想法必須滿足某些條件,才是站得住腳的信念。既有的證據必須對它有利,而且它必須經得起批評。當我們根據這個信念行動時,它必須持續證明它是有用的,必須能幫助我們認識或預測結果。而且即使它在過程中證明是有用的,我們也必須到事後才能確定這個信念因為我們相應的行動而在現實中實現了。

該書還提到,James認識到,心理需求使人類必須抱持特定的信念,尤其是宗教方面的信念。James認為,人相信某個神,這種信仰的內容雖然無法在事實的層面獲得證明,但如果這種信仰使當事人生活變得比較美滿,或是克服了對死亡的恐懼,它便是有用的。比較美滿的生活和克服死亡恐懼成為事實,而它們是信念及由此衍生的決定和行動產生的結果。這可說是信仰的實用主義觀。

以上雖然只是一些很淺的解釋,但我覺得頗受用。

 
我們回到原本的問題:「Act as if what you do makes a difference. It does.」可以譯為「行事當以有用自許。努力確實是有用的。」嗎?我認為可以。但我說這句話有「無論結果如何,努力本身便有意義」的含意,則可能是過度推論了。

James這句話在他的學術理論中,當然有它具體的涵,但它作為一句箴言,大部分讀者不會知道它特殊的學術涵義。也就是說,讀者可以根據字面意思自己理解。而我搜尋網路,發現大部分引用這句話的人所理解的意思,和我很接近。茲舉三例:

I often tell leaders that people are watching them more than they realize. In small and big ways your responses, attitude, word choice, decisions and demeanor make a difference. The fact is, as a leader everything you do does matter.
James wasn’t speaking just to leaders though; he was speaking to all of us all of the time. Everything we do impacts others, or ourselves (including our beliefs and attitudes).

"Act as if what you do makes a difference. It does." When you sell your product or service to a client, you help them solve a problem, meet a need or simply enjoy something. That means you are making a positive difference in someone's life. Never forget it.

"One small act can save a life."
We have the power to make a difference and break down the barriers to speaking up and seeking help. 1 Small ACT - lending a hand to a shipmate on the job, offering positive feedback, or being there to listen and provide support - can lead to one big step in the right direction.

可以根據字面意思自己理解,當然不代表「理解沒有對錯」。至少我認為把「Act as if what you do makes a difference. It does.」譯為「行事以『是當不同凡響』自許,自然與凡響不同。」,是錯誤理解了這句話。

感謝那位讀者的留言:Your message makes a difference to me

Make a difference

2016年6月24日 

「灼見名家」訪問精算師潘燊昌先生,內容十分可讀。潘先生有些觀點很值得參考,例如他談到時間管理時說:「首先要定好目標,一個便夠了,不要貪心。集中非常重要。最怕目標不明確、精神不集中,時間就會白白浪費。

不過,我想談談該文不重要的一個地方: 

//「做一件事,不應只為了取悅客戶,亦要為了要社會更加美好。」 Make a difference 是潘燊昌的座右銘。「這句話通常解釋為與眾不同。不單是這樣,是還要 make a difference to society,這應該是我們的目標。」// 

潘先生說 make a difference「通常解釋為與眾不同」,可能是他一時口誤,因為 make a difference幾乎不可能解釋為「與眾不同」。我愛用的 Wikitionary有清楚的解釋 

1. (idiomatic, intransitive) To carry out an action, the result of which is a significant change, or an altered circumstance. 去做可以顯著改變某些情況的事
I was hoping that, by volunteering at this refuge, I could make a difference, however small. (我當時希望自己在這家庇護所當志工,可以多少有所貢獻。) 

2. (idiomatic, intransitive) To be of importance; to matter. 重要的、有影響的
I don't think it makes a difference whether you come tonight or not. (我認為你今晚來不來都沒差別。)



古德明先生數年前曾在其專欄解釋 makes a difference,舉了兩個例句(括弧中是我的譯法): 

1. A brisk walk every day will make a difference to your health. (每天快走一會,對你的健康有幫助。) 
2. Rain or shine, it doesn't make any difference to our plan. (是晴是雨都完全不影響我們的計劃。)

古先生文中提到美國哲學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的一句話:Act as if what you do makes a difference. It does. 古先生認為全句可直譯「做一件事,像是會有重要影響一樣。這會有重要影響的。」意譯則可說:「行事以『是當不同凡響』自許,自然與凡響不同。」我認為古先生的直譯未能達意,意譯則顯著偏離了原意。

這句話的意思是:做事要抱著努力有用的想法,因為努力確實是有用的。換句話說是:做事千萬不要抱著徒勞的心態,因為只要你願意努力去做,就不會是徒勞的。它可說有以下含意:「無論結果如何,努力本身便有意義。」我會這麼譯:「行事當以有用自許。努力確實是有用的。」此句很適合用來鼓勵在嚴酷環境下抗爭的人。 

無論是單詞還是詞組,翻譯時都應該視脈絡靈活應變,不應機械地套用固定譯法(專有名詞除外)。Make a difference當然也是這樣。

續篇Act as if what you do makes a difference. It does.

2016年6月23日 星期四

廣東雅言

2016623

我寫〈本地語言的力量〉一文,例子是順手拈來,借題發揮講一點零碎的感想。

但有認真的網友留言:「贊成你的基本主張。不過舉的例子都偏向粗俗,反容易使人認為本地語言沒文化水準,其實不然。例如台語,除了俚俗的表達方式,許多生活用語是很文雅的,像『牽手』(配偶)、『離緣』(離婚)等等都頗有韻致。」我覺得他說得有道理,於是也想談談廣東雅言。

但我學識有限,談這課題是很吃力的。不過,既然是個人網誌,我就不揣淺陋,拉雜談談。


香港民俗學家陳雲有本著作,正是以「廣東雅言」為書名。這本書我未看,但以我閱讀陳雲「中文解毒」系列著作的經驗,應頗有可觀。謝孟謙〈正常中文〉一文略有介紹。《廣東雅言》當中有一篇是〈各位同學,廣東有禮〉,整理出廣東話常用的敬語,相當有意思。當然,當中很多用語並非粵語專有,國語也用,但確實粵語應該是用得較普遍和自然。你看完該文,應不難感受到粵語古意盎然,日常用語也多用簡潔的文言,而且絕非惺惺作態,確實是日常用語。 陳漢森老師在〈從古詩文中尋找粵語〉一文中,便信手舉出多個例子,說明粵語日用語可在古詩文中找到,包括「後生」、「老母」和「隔籬」。日前有無知之徒說「老母」本身是粗口,真是胡說八道(但「老母」二字的確常用於廣東粗口)。

〈各位同學,廣東有禮〉一文談到長輩送客時一句「好行」,令作者有他鄉遇故知之感,粵語人應該有共鳴: 

//19979月,我到北京師範大學,拜會恩師鍾敬文老教授,鍾老是中國民俗學泰斗,是我在德國哥廷根大學寫博士論文的中國顧問老師。傍晚在職員宿舍小紅樓拜訪,全程用普通話交談,臨行,鍾老出門親自握手送客,吐出一句廣州話:「好行。」頓然有他鄉遇故知之感。//

當然,現在說粵語的香港人,尤其是年輕人,告別時通常會說「bye bye」而非「好行」,但「好行」確實是地道粵語。之前曾有同業提起,她翻譯時寫「換言之」,被編輯要求改為「換句話說」。這樣改我沒意見,但或許台灣人不知道的是:香港人口語是講「換言之」而非「換句話說」!

談廣東雅言,大概不能不提粵劇。近年因為白先勇努力推廣,崑曲頗受青睞,我覺得這是好事。但論文辭之美,其實粵曲也有很多精品,而英年早逝(42歲)的唐滌生對此貢獻尤其大。他改編的《帝女花》是粵劇戲寶,〈香夭〉一節的唱詞深入民心,粵語人幾乎無人不識唱這句「落花滿天蔽月光,借一杯附薦鳳台上」。維基百科舉了兩個例子,說唐滌生先生的作品文辭清雋雅麗、音韻和諧繞樑: 

//「畫欄風擺竹橫斜,如此人間清月夜。愁對蕭蕭庭院,疊疊層台。黃昏月已上蟾宮,夜來難續橋頭夢,飄泊一身,怎分派兩重癡愛?不如彩筆寫新篇,也勝無聊懷舊燕,誰負此相如面目、宋玉身材?」(《再世紅梅記》之「脫阱救裴」)

「攜書劍,滯京華。路有招賢黃榜掛,飄零空負蓋世才華。老儒生,滿腹牢騷話。科科落第居人下,處處長賒酒飯茶。問何日文章有價?混龍蛇,難分真與假。一俟秋闈經試罷,觀燈鬧酒度韶華,願不負十年窗下。」(《紫釵記》之「燈街拾翠」)//


對唐滌生戲曲創作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新版《唐滌生戲曲欣賞》,小思老師為該書寫了一篇〈唐滌生一腔心事〉。

論當代文化影響力,香港盛世時期的電視劇、電影和粵語流行曲,應該遠大於粵劇。而粵語流行曲的歌詞,也頗能反映粵語文學水準。香港粵語填詞人名家輩出,創作力驚人的林夕仍然活躍,成就不用多說。林夕的前輩盧國沾、黃霑都是文學造詣高超的創作人,而且都非常多產。本身是大明星的許冠傑,也是才華洋溢、風格多元的填詞人。

這些填詞高手的佳作多不勝數,但我現在想到的是潘源良寫的〈望月〉:

狼在叫 雪正飄 月似鏡子天上照
路正長 酒樽搖 任那孤單心裡燒
情逝了 愛已消 傲向孤高清月笑
若聽到 我的話 願訴心聲好醉掉
在這黑暗中悠悠獨照 你應知一切的奧妙
但你不作聲不照料 任你我各自困擾Oh 
你會否聽到呼叫 慰解此心到破曉 你會否聽到呼叫 Ah 
人在變 獸與妖 面似坦率心在笑
雙手搶 尾巴搖 競向天公比折腰
情共愛 也煙消 俗世祇堪風月照
洗不清 刷不掉 是那鬥爭的浪潮
狼在叫 雪正飄 月似鏡子天上照
路正長 酒樽搖 任那孤單心裡燒
人在世 四方飄 就似根本不重要
水中花 鏡中月 誰來渡我風雨橋
就算哭笑中豪情未了 終於都會消耗掉
讓我舉這杯再對月 就算這世情難料



這首歌詞文白夾雜,說不定有些人會覺得不倫不類,但我覺得它頗有粵文特色,也寫得相當美。

寫到這裡已夜深,就此打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