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4月25日 星期六

Native speaker和專業的神話

2020425


臺灣文學館長的公開回應:

//這個英文試譯手冊,乃委託文化專長的翻譯業者、且均要求native speaker執行。鴻鴻老師的詩作,譯者為美國籍,長年從事中翻英、並有《光華》雜誌譯作經歷,另設專業審查一人,亦為美國籍。因此,會出現〈聞中國人工智慧出版詩集〉詩題之錯誤,應為誤解中文詩義所致;電影導演侯麥、楚浮、楊德昌之譯名,亦起因於譯者未具體掌握中文語境而逕行音譯。但無論如何,確實是翻譯上的疏失。//

這真的很有趣。大家或許可以想想以下問題:

1. native speaker來做,就能確保品質嗎?

當然不是。將近二十年前,我在通訊社做財經新聞編譯時,遇到shorten the odds這個詞組,一時不知道是什麼意思。有個資深同事相當不耐煩地教訓我:英文部那個某某某是從美國來的華人,也算是英文的native speaker,你為什麼不問他?我當時不好意思直接回答:我認為他不懂。

對,沒錯,根據我對那個人的了解,我認為他不懂。這不是貶低他,而是即使是native speaker也不可能隨時可以回答這種問題,就像我是中文的native speaker,你問我一個不算常用的詞組,我也很可能必須去研究一下才有答案。

我不會因為他是native speaker就相信他隨口告訴我的答案,我寧願自己花時間去研究,而當然我也很快找到了確定的答案。

可惜很多人就是迷信native speaker。這真的很白痴。

一般而言,做翻譯時,target languagenative speaker可以譯出比較順暢自然的譯文,但也相對容易出現對原文的掌握不夠透徹的問題。簡單而言,native speaker無法保證什麼,一如碩士博士以至教授都無法保證什麼。如果迷信native speaker或迷信學歷地位,安排翻譯工作時設定不必要的條件要求,反而可能排除了真正適任者。但在現實中,組織往往會以各種理由,設定SOP,結果就會出現官僚誤事的問題。(畢竟真的有很多人就是在混飯吃,甚至會有人直接跟你說:「別那麼認真好嗎?大家都只是出來混口飯吃!」)

2.「我們也知道不能迷信native speaker,所以我們有找相關專長的譯者:那個譯者有文化專長,長年從事中翻英,並且有《光華》雜誌譯作經歷,而且我們還有專業審查!」

好吧,我只能說樹大有枯枝,所謂專業譯者以至專業審校,當然也有濫竽充數者,徒有專業之名,沒有基本的專業技能和專業精神。

詩題〈聞中國人工智慧出版詩集〉譯成Poetry Published Hearing About China'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電影導演侯麥、楚浮、楊德昌直接音譯成Hou MaiChu FuYang Dechang,你認為這譯者和審校真的有文化專長和翻譯能力嗎?雖然文化二字如此籠統,但這種水準是否玷污了文化界和翻譯界?

我真的不是想取笑什麼人,只是有點唏噓:所謂文化人或專業譯者,有時被人看不起,真不是沒有原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