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20日 星期五

很硬很費解的譯文

2015年11月20日

在〈從張五常看不懂《通論》說起〉中,我說:「譯過艱澀著作的譯者……多少能明白為什麼有些翻譯文字很難讀,因為原文本身就很難讀,所以譯者即使已經盡可能避免硬譯直譯,也難以交出淺顯易讀的譯文。翻譯確實有其極限,譯者只能盡力而為。」

我想在這裡提供一個例子,說明上述情況。

在某本社會學著作中,作者引用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Grundrisse)中的一段話:

When the limited bourgeois form is stripped away, what is wealth other than the universality of human needs, capacities, pleasures, productive forces etc., created through universal exchange? The full development of human mastery over the forces of nature, those of so-called nature as well as of humanity’s own nature? The absolute working-out of his creative potentialities … i.e. the development of all human powers as such the end in itself, not as measured on a predetermined yardstick? Where he does not produce himself in one specificity, but produces his totality? Strives not to remain something he has become, but is in the absolute movement of becoming? In bourgeois economics – and in the epoch of production to which it corresponds – this complete working-out of the human content appears as a complete emptying-out, this universal objectification as total alienation.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能一次就看懂這段文字,我是看了幾次仍似懂非懂。

以下是我找到的中共中央編譯局翻譯的版本:

如果拋掉狹隘的資產階級形式,那麼,財富豈不正是在普遍交換中造成的個人的需要、才能、享用、生產力等等的普遍性嗎?財富豈不正是人對自然力——既是通常所謂的“自然”力,又是人本身的自然力——統治的充分發展嗎?財富豈不正是人的創造天賦的絕對發揮嗎?這種發揮,除了先前的歷史發展之外沒有任何其他前提,而先前的歷史發展使這種全面的發展,即不以舊有的尺度來衡量的人類全部力量的全面發展成為目的本身。在這裏,人不是在某一種規定性上再生產自己,而是生產出他的全面性;不是力求停留在某種已經變成的東西上,而是處在變易的絕對運動之中。在資產階級經濟以及與之相適應的生產時期中,人的內在本質的這種充分發揮,表現為完全的空虛,這種普遍的物化過程,表現為全面的異化。

中共縱有千般不是,翻譯馬克思的著作應該還算是認真的,上述譯文也算中規中矩,但一點也不易讀。我想一般人很難理解「財富是…個人的需要、才能、享用、生產力等等的普遍性」,也難理解「人不是在某一種規定性上再生產自己,而是生產出他的全面性」,當然也不知道什麼是「變易的絕對運動」。

舉這個例子,是希望說明一件事:讀者看不懂譯文,或覺得譯文很硬,有時不是譯者的問題,而是原文本身就是那麼硬、那麼難理解。如果沒有搞清楚狀況,請不要輕易說別人的翻譯「真的讓人不敢恭維」。

5 則留言:

  1. 試擬︰

    在把資產階級生產方式的緊箍罩拿掉之後,所謂的「財富」難道不就是普遍交換所產生的人類需要、人類能力、人類娛樂和人類生產力等等的總和嗎?不就是人類駕馭自然力(兼指大自然和人類的自然本性)的極致嗎?

    此譯肯定問題多多,只是要指出大方向大抵如何。

    wo

    回覆刪除
    回覆
    1. 謝謝。本段文字原為德文,要究其意思,最好看德文版,但我不通德文,對馬克思思想也不夠了解,所以難以確定其確實的意思。

      刪除
  2. 要化腐朽為神奇,只有神級譯者用意譯才做得到。我看的所有譯本都是文學+宗教著作,因為我有興趣或學習上所需的非文學作品,我看得懂原文。大學有學科叫 Technical Language (= Technical German, Technical French etc etc,自己揀),那是用最短時間教明你看外文之學術著作(當然要字典幫助)。It works, believe me or not.

    My point is: 有時文字是[藝術]或[艱澀]你要真懂原文才可判斷。我給個例子:莎士比亞之文藝在於辭句之結構: How sharper than a serpent's tooth it is to have a thankless child,中文譯[逆子無情甚於蛇蠍]算是好譯,但原文的悲痛怨懟,你要懂原文才能體會,而莎士比亞大部分辭句古怪生硬,其實並不[通暢],but。。。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贊同看得懂原文便看原文。高明的譯作是很值得看的,可惜現實是翻譯水準相當參差,讀者必須懂得分辨好壞,而這往往並不容易。

      刪除
  3. 要讀者分好壞有點難度。例如你看小說 Crime & Punishment,譯得好嗎?誰知?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