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4日 星期一

從蘇正隆先生的推薦序說起

2016年10月24日

蘇正隆先生替《逗點女王的告白》一書所寫的推薦序,是一篇精彩的文章。文中提到現今常見的錯別字和歐化中文例子,也是我相當在意的,值得在此引述:

//現在許多人,包括學者、作家,常分不清「反映」與「反應」──「反映民眾意見」寫成「反*應民眾意見」;「市場反應良好」卻寫作「市場反*映良好」。其實「反映」比較像英文的reflectrepresent,意思接近「映現」、「呈現」,通常是動詞,後面接受詞,如「反映現實人生」;而「反應」比較像英文的response,意思接近回響,往往是名詞,接在動詞或名詞之後,如「有反應」、「市場反應」。

又如,濫用「被」與「性」字,明明是「選情確實看好」卻說「選情確實*被看好」。「整個民主動能才真正*被整合、*被激發」,難道非「被」就無法「整合」、「激發」嗎?有位記者報導一位使命必達的新進郵差,「……三個月前*被分發到中埔郵局」……收件人「萬萬沒想到自己能*被善良的郵差回覆」,讓台灣快成為「被迫狂」!

近年來台灣「性」字更是到處氾濫,許多作者常把形容詞加個「性」字名詞化。強調汽車省油,會說「省油*性佳」;表演生動卻說「表演具生動*性」;最近台北市政府內禁用拋棄式餐具,竟說「禁用一次*性餐具」。再這樣下去,台灣會成為「性」氾濫國度。//

「一次性」這說法,在中國非常流行。他們用得習以為常,但有時看在其他地方的人眼裡,會顯得非常好笑。例如這家髮廊的廣告牌,便出現「會員一次性交5次,贈送一次」的字句。

 
不過,我在本文想談的,是蘇文第一段:

//西方出版社裡都有嚴格把關的文字編輯(copy editor),他們對於小自標點,大至遣詞用字、文法、邏輯結構,錙銖必較。文字編輯是出版社的靈魂,往往決定書刊的品質,甚至風格。以The New YorkerTime雜誌而言,讀它發行人的話,就會知道裡頭的文章,大多都經過編輯加工、潤飾,層層把關,才得以刊出。其他如美國的W. W. Norton,英國的Faber & Faber出版社,都以編輯嚴謹,在讀者心目中建立不可磨滅的地位。//

我想歐美當然有出版社是以編輯嚴謹著稱的,但讀者切勿以為歐美出版的原文書必然都經過編輯嚴格把關。有些出版社是只要你願意付錢,就可以替你出版著作的。而商業導向的出版物,可能也不會有編輯以嚴謹的態度審核內容。

我這麼說,是基於個人有限的翻譯和審校經驗。去年我譯某書時,原文某章短短一節,便有六至七個地方有問題,真是開了我的眼界。我可以不理三七二十一,「忠實」地譯出有問題的原文,但要對譯作的讀者負責,就不能對明顯的原文問題視若無睹。結果我寫email詢問原著作者,得到的答覆是那一節確實有問題。後來因為他們未能提出令人滿意的修訂版,我建議出版社略過那一節(對整本書的影響微不足道),最後中譯本也就省略了那一小節。

在此之前,我也有兩次經驗,使我對歐美名牌出版社的把關能力產生疑問,兩次均與金融辭典有關。第一次發生在我仍在通訊社工作的時候。那家通訊社經由某著名出版社出版了一本英文的Financial Glossary,中國某出版社要譯為中文出版,找了中國某金融背景的博士翻譯,結果譯文審校工作落在通訊社的中文新聞部頭上,而我審校了其中約一半的譯文。那是一次相當難忘的經驗,一來是那位博士譯文之差是災難級的(他似乎根本不知道什麼是通順的譯文,以為硬譯便是忠於原文),二來是那本金融辭典的原文也有很多問題。我估計那是通訊社的編輯編來給同事參考的,內容並未經過嚴謹的專家審核,結果內容有很多錯漏,也有一些不知所云的東西。這些原文的問題,那位博士譯者因為奉行「忠於原文」的原則,完全不予理會。

舉一個例子,原著中「機會成本」那一條是這麼寫的:
Opportunity Cost  The cost of using a resource, i.e. its actual cost plus the profit forgone by not putting it to another use. For example, the purchase price of a city-centre garden might be $100,000 and the profit forgone by not building an office block on it might be $1.0 million, making its total opportunity cost $1.1 million.

原文的解釋根本是錯的,後來我修訂的中文版這麼寫:「機會成本是指佔用資源的代價,亦即資源另作他用所能取得的最高效益。此一概念強調凡事均有代價,資源一旦用於某一用途,勢必犧牲了其他的選擇,因此,資源必須慎用以取得最佳效益。」這當然是偏離了原文,但如果你明知原文是錯的,總不能將錯就錯吧?

數年之後,我處理另一本金融辭典的中譯,雖有上次的經驗,但同樣是開了眼界。我交稿時,寫了以下譯註給編輯:「許多詞條的解釋寫得非常loose(文字亦異常累贅),有些甚至不知所云或明顯有誤,若依原文字眼直譯,不但讀者無法理解,亦恐為識者所笑。譯者視情況斟酌處理,有時雖不譯原文字眼,但保證譯文意思準確。望編輯明察。」

舉一個例子,該辭典解釋「除息」(ex-dividend)時這麼寫:

A stock trades ex-dividend on or after the ex-dividend date (ex-date). At this point, the person who owns the security on the ex-dividend date will be awarded the payment, regardless of who currently holds the stock. After the ex-date has been declared, the stock will usually drop in price by the amount of the expected dividend.

第一句是含混的廢話(相對之下,維基百科寫得很清楚: If a sale is before this date, the dividend belongs to the new owner; if on or after the date, the seller is entitled to the dividend.),第二句是令人混淆的胡言亂語,第三句意思是錯的(宣佈除息日不會令股價下跌,是到了除息日股價才通常會下跌)。該書不少詞條便是這樣,有兩個特點:解釋馬虎,廢話與贅言很多。

處理這種品質的原文,譯者可以直譯了事嗎?這樣對得起讀者嗎?

替著作的內容實質把關是很費成本的,而編輯即使想嚴格把關,也未必有那個能力。但如果大家都馬虎了事,以出版社的名聲支持有問題的內容,最終必將損害聲譽。

7 則留言:

  1. 我非常非常討厭 Economics,但它是基本必修科,即你無論揀任何主科都要讀基本Economics,我選擇走堂。全人類都要選之科目一定大班,隨時少幾十人神不知鬼不覺。試照考堂不上,過了關就是神仙。Anyway, my point is: opportunity cost 的例子為什麼錯?Opportunity cost = Explicit cost ($100K 起 city-centre garden, 公眾花園 presumably will not general future financial returns) + Implicit cost ($1m forgone profits).

    回覆刪除
    回覆
    1. 這是很基本的概念,你唔明我都無辦法。

      刪除
    2. 蝦我讀得書少?我沒上堂兩科 Macro 及 Micro 還拿 A 呢。Opportunity cost 有什麼難明?難得過用 Lagrangian equation 去分析 Tradable Pollution Permits (i think the premise of the model is total bullshit but to satisfy the math requirement I wrote a paper on it). 閣下令我想起某人,所論被挑戰時用「我是XX家,我有專業知識,你無,我無必要教你」。結果當然是他說了算。我笑了。嘿,枉我還遇不明就好聲好氣虛心求賜教呢。

      Opportunity cost = Explicit costs + Implicit costs. What is the explicit cost in your example? The $100k to purchase (build) the city garden (if land left undeveloped you can use the $100k for something else). What is the implicit cost? The forgone benefit of $1 million by not building the office block.

      刪除
    3. 我的回應令你不快,對此我感到抱歉。但恕我無法仔細回應所有問題或批評,因為我未必有那個時間或興致。

      刪除
    4. 沒問題。我只想指出「你錯了」,並不是要說服你同意我之反駁。我想的是其他人自己尋找正確答案,自行判斷誰是誰非。有疑問,自己從各方資源找答案最靠得住,不是嗎? Remember folks, use critical thinking!

      刪除
  2. Quote: "Opportunity cost is a cost associated with a decision that includes both the explicit and implicit costs. An example of an opportunity cost would be the choice of whether to choose leisure for an entire day or to work for an entire day. In this example the explicit cost would be any money that was spent on leisure, tickets to a baseball game for example, and the implicit cost is the money that you could have made while working. These quanitities added together equals the true opportunity cost."

    我費事寫,所以網上求其找一段 copy and paste. 閣下自己求證不同渠道看我所言是否屬實。各位看官亦應有求知心態,別「人寫你信」,自己去查不同資料來源求證一下,再自行下定論,這就是所謂之 critical thinking。

    回覆刪除
  3. 你說:「處理這種品質的原文,譯者可以直譯了事嗎?這樣對得起讀者嗎?」


    聽你的說法,原書中有問題的部分不少, 你都有加以修改嗎?


    你修改過的部分佔全書幾成?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