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18日 星期六

《龍頭鳳尾》楔子的文字問題

2021年9月18日

看了馬家輝小說《龍頭鳳尾》楔子,內容非常有趣,但文字有些問題,順手記下(我手上的書是初版八刷)。

首先是文中該用「晒」字之處,都錯用了「哂」字,例如:

「攞哂去駛!」(意思為:全部拿去花!)

「我唔係敗哂啲錢!我係故意駛哂!」(我不是敗光那些錢!我是故意全花掉!)

(搜尋一下,發現這問題之前已經有人指出,文章在這裡。)

然後是連續三個註釋都有問題。

註釋1說,「你依家仲後生,唔駛食住」這一句的意思是「你現在還是小孩,不能吃」,但「唔駛食住」的意思並不是「不能吃」,全句的正確翻譯應該是:「你現在還年輕,還不用吃這個。」

註釋2解釋這句「男人冇鬼用,淨係識發爛渣,發唔到就轉身走路」,說它的意思是「男人有什麼用,都是爛貨,撈不到就離開」,但幾乎全錯,正確的翻譯應該是:「男人一點用都沒有,只懂得發飆撒賴,無法發飆撒賴就轉身逃跑。」而「走路」一詞,改用「走佬」可能比較道地。

註釋3提到「西,指女性生殖器官」,但正文其實沒有這麼用「西」字,估計是原本有,後來刪掉了,但註釋沒有更新。

此外,「家輝,你知道外公乜去行船?」這句顯然漏字,完整且較為道地的寫法,應該是:「家輝,你知唔知外公乜去行船?」(家輝,你知不道外公為什麼去跑船?)

最後提一個較為次要的問題,註釋8解釋這一句:「哨牙炳賣茶葉出身,賣賣吓,跟咗南爺,做撚咗『孫興社』的賬房先生,管住盤數。」它說「賣賣吓」的意思是「賣一賣」,但比較貼切的解釋應該是「賣著賣著」。

 《龍頭鳳尾》楔子全文可在這網頁找到: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18551

大而不能倒?

2021918

最近因為中國恆大集團的債務危機,多次聽到「大而不能倒」這說法,包括一次從香港眾新聞的報導看到,一次從台灣網美Emmy的影片聽到。

所謂「大而不能倒」,是來自英文too big to fail。這當然應該譯為「大到不能倒」,而事實上「大到不能倒」正是台灣的通用譯法。

Too big to fail這概念,是指某些公司因為規模極大(或具有獨特的重要性),如果任由它破產倒閉,後果將使當局悔不當初。

如果要舉最近一個too big to fail的典型例子,我會說是美國投資銀行雷曼兄弟,但可能馬上會有人說:不對,如果雷曼真的「大到不能倒」,美國政府怎麼會在2008年任由它破產呢?

嗯,雷曼確實破產了,所以technically不能說是too big to fail,但無論如何,它是可以用來說明「大到不能倒」這概念的好例子,因為該公司破產,就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急轉直下的關鍵,而雷曼破產也衍生許多意想不到的後果,包括如Emmy在影片中所講,導致台灣余家因為投資雷曼債券的損失,把中國時報賣給了蔡旺旺家族。

扯遠了。中國恆大債務危機之所以使我們常聽到「大而不能倒」,是因為這是中國通用的too big to fail的譯法,所以台灣和香港的媒體談到恆大的問題時,很容易順從中國的說法,跟著一起說「大而不能倒」。

但「大而不能倒」作為too big to fail的譯法,其實是不正確的,因為「大而不能倒」譯回英文應該是big but cannot failbig and cannot fail。「大到不能倒」才是too big to fail的正確意思。

中國流行什麼譯法或說法,我們可以參考,但切勿盲目採用,更不應該用中國錯誤的譯法或說法代替我們原本正確的說法。中國錯誤、落後、野蠻的觀念和思想,我們當然也應該抗拒。

2021年9月17日 星期五

敘事經濟學小筆記

(一年前寫的)

我先看了這篇〈敘事經濟學:故事如何改寫經濟歷史〉,讀得實在辛苦。因為題材算是我熟悉的,我還讀得辛苦,一般讀者看這篇文章,應該會更難理解吧。

這篇文章譯自The storied state of economics,翻譯顯然有不少問題。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文章把 the Great Depression 譯為「經濟大恐慌」而非通用的「經濟大蕭條」,我就覺得很不好,是欠缺專業素養的表現。再怎麼說,depression與恐慌是兩回事。

再舉一例:「當流動性的音樂停止時,事情會變得複雜。但只要音樂還在放,你仍然得站起來繼續舞動。」一般人看這兩句中文,不容易理解吧?

原文是:When the music stops, in terms of liquidity, things will be complicated. But as long as the music is playing, you’ve got to get up and dance.

這是我以前用過的譯法:「當音樂停下來時,也就是當流動性枯竭時,事情將會很麻煩。但只要音樂還沒停,你就必須起來跳舞。」

再看這一段:Stories are more powerful than statistics, he claims. The irrationality inherent in financial exuberance (and despair) defies the neat territory of numbers and demands a deeper excursion into the decidedly unruly world of narratives. That is the declared aim of his book Narrative Economics.

MPlus的譯文:諾貝爾獎得主、經濟學家羅勃‧席勒(Robert Shiller)在其新書《敘事經濟學》(Narrative Economics)表明「故事比統計數字更有力量」,他宣稱經濟繁榮(與絕望)與生俱來的非理性挑戰了數字的界線,需要更深入探索這個明顯無規律的敘事世界。

「經濟繁榮(與絕望)與生俱來的非理性挑戰了數字的界線」,有多少人能理解?這句原文確實不好譯,但這樣的譯文也真的考驗讀者。

試譯:「他聲稱,故事比統計數字更有力。經濟繁榮(與絕望)中固有的非理性使這些現象無法以工整的數字說明解釋,需要我們比較深入地探索無疑任性的敘事世界。這正是他的新書《敘事經濟學》宣稱的目標。」

我無意指責這篇文章的譯者,因為一來譯酬往往微薄,而有些原文要譯得好,實在不容易。我深刻體會到翻譯工作吃力不討好,所以不想苛求譯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