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17日 星期五

敘事經濟學小筆記

(一年前寫的)

我先看了這篇〈敘事經濟學:故事如何改寫經濟歷史〉,讀得實在辛苦。因為題材算是我熟悉的,我還讀得辛苦,一般讀者看這篇文章,應該會更難理解吧。

這篇文章譯自The storied state of economics,翻譯顯然有不少問題。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文章把 the Great Depression 譯為「經濟大恐慌」而非通用的「經濟大蕭條」,我就覺得很不好,是欠缺專業素養的表現。再怎麼說,depression與恐慌是兩回事。

再舉一例:「當流動性的音樂停止時,事情會變得複雜。但只要音樂還在放,你仍然得站起來繼續舞動。」一般人看這兩句中文,不容易理解吧?

原文是:When the music stops, in terms of liquidity, things will be complicated. But as long as the music is playing, you’ve got to get up and dance.

這是我以前用過的譯法:「當音樂停下來時,也就是當流動性枯竭時,事情將會很麻煩。但只要音樂還沒停,你就必須起來跳舞。」

再看這一段:Stories are more powerful than statistics, he claims. The irrationality inherent in financial exuberance (and despair) defies the neat territory of numbers and demands a deeper excursion into the decidedly unruly world of narratives. That is the declared aim of his book Narrative Economics.

MPlus的譯文:諾貝爾獎得主、經濟學家羅勃‧席勒(Robert Shiller)在其新書《敘事經濟學》(Narrative Economics)表明「故事比統計數字更有力量」,他宣稱經濟繁榮(與絕望)與生俱來的非理性挑戰了數字的界線,需要更深入探索這個明顯無規律的敘事世界。

「經濟繁榮(與絕望)與生俱來的非理性挑戰了數字的界線」,有多少人能理解?這句原文確實不好譯,但這樣的譯文也真的考驗讀者。

試譯:「他聲稱,故事比統計數字更有力。經濟繁榮(與絕望)中固有的非理性使這些現象無法以工整的數字說明解釋,需要我們比較深入地探索無疑任性的敘事世界。這正是他的新書《敘事經濟學》宣稱的目標。」

我無意指責這篇文章的譯者,因為一來譯酬往往微薄,而有些原文要譯得好,實在不容易。我深刻體會到翻譯工作吃力不討好,所以不想苛求譯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