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9日 星期一

石黑一雄得獎理由與翻譯之難

2017年10月9日

有關石黑一雄榮獲2017年諾貝爾文學獎的理由,我之前列出十家媒體的譯法。對於“in novels of great emotional force, has uncovered the abyss beneath our illusory sense of connection with the world”該如何翻譯,大家似乎頗有興趣。

一些網友提出了自己的譯法,我覺得以下三位都譯得不錯:

在情感豐沛的小說中,揭示了我們以為與世界連結的那層幻覺底下的深淵。(鄧嘉宛)
其深具感情力量的小說,揭露了我們與世界連結的幻覺背後的深淵(Alia Li
他以擁有巨大情感力量的小說,揭露了人心與世界連結的幻覺背後的深淵。(alfredo

金融時報中文網譯「他在具有巨大情感力量的小說中,揭示了在我們對於與世界的聯繫的錯覺下存在的深淵」,文字累贅了一點。相對之下,鏡週刊謝樹寬譯得相當俐落:「在具有強大情感力量的小說中,揭露我們與世界連結的錯覺底下的深淵。」

我的部落格有讀者留言,說我原本列出的十家媒體「沒有一個翻譯正確」,而他「剛好讀過 Never Let me Go,所有有一些些知道他在說什麼。」此外,何英傑先生也在臉書上表示:「諾貝爾評審的意見,非常顯明,可惜新聞報導都翻錯了。」他詳細解釋了他的看法,並提出他的譯法:「他小說裡濃烈的情感力量,揭露了人對這個世界幻覺般的認知,與其中深藏的黑暗。」他有位臉友提出另一譯法:「黑石一雄在其情緒力量強大的小說中,揭露了人與世界浮幻感知聯繫之下所隱藏的深淵。」

我個人認為,“in novels of great emotional force, has uncovered the abyss beneath our illusory sense of connection with the world”這句話文字不複雜,但意思微妙,頗堪咀嚼。至於該如何翻譯,我認為鏡週刊謝樹寬的譯法已近乎典範:原文怎麼說,譯文就怎麼說,至於文字背後的意思,留待讀者自己去體會。

 
有關這一點,我覺得楊絳在〈翻譯的技巧〉一文中,說得相當透徹:

//我暫且撇開理論──理論只在下文所談的經驗裏逐漸體現。反正一切翻譯理論的指導思想,無非把原作換一種文字,照模照樣地表達。原文說什麼,譯文就說什麼;原文怎麼說,譯文也怎麼說。這是翻譯家一致承認的。至於如何貫穿這個指導思想,卻沒有現成的規律;具體問題只能各別解決。因此談翻譯離不開實例。

談失敗的經驗,不免強調翻譯的困難。至少,這是一項苦差,因為一切得聽從主人,不能自作主張。而且一僕二主,同時伺候著兩個主人:一是原著,二是譯文的讀者。譯者一方面得徹底瞭解原著;不僅瞭解字句的意義,還須領會字句之間的含蘊,字句之外的語氣聲調。另一方面,譯文的讀者要求從譯文裡領略原文。譯者得用讀者的語言,把原作的內容按原樣表達;內容不可有所增刪,語氣聲調也不可走樣。原文的弦外之音,只從弦上傳出;含蘊未吐的意思,也只附著在字句上。譯者只能在譯文的字句上用功夫表達,不能插入自己的解釋或擅用自己的說法。譯者須對原著徹底瞭解,方才能夠貼合著原文,照模照樣地向讀者表達。可是儘管瞭解徹底,未必就能照樣表達。徹底理解不易,貼合著原著照模照樣地表達更難。//

我之前說石黑一雄得獎理由那句英文多少可以說明文學翻譯之難,正是因為文學翻譯經常會遇到意思模糊曖昧、意在言外的文字,譯者要透徹理解原文本已不易,要用同樣微妙婉轉的譯文表達相同的意思,當然更煞費思量。

6 則留言:

  1. in novels of great emotional force, has uncovered the abyss beneath our illusory sense of connection with the world”

    以為巳與世界聯繫的錯覺假象,其下所埋的深淵,石黑一雄他,在情感胸湧澎的小說,探掘了出來。

    請問,這句翻譯及格嗎?

    回覆刪除
  2. 石黑一雄作品具極大情感震撼力,豁破了我們自以為認知這世界的假象,祼露了我們心靈無盡之深淵。

    其實關鍵詞在 abyss。Abyss 可以是負面,人性的黑暗面。亦可以是中立,人性心靈深淵。我們在接受重大(例如生死)考驗時為什麼作出 XYZ 決定?這就是探索人性最深層面的善與惡。我們不到真正面對時,都不會自知之善與惡 (what are we capable of, in the best and worst ways?)。所以如何譯,要看過石叔作品才知正確譯法。文學作品,要達意就只能意譯,字譯絕不可能譯出文化精髓。我舉一簡單例,我喜歡之小說 The Grapes of Wrath (John Steinbeck) ,大家會怎譯?出版社字譯為《憤怒的葡萄》。什麼是憤怒的葡萄?莫名其妙。但在美國文化,此是一句家傳戶曉之歌詞,大概意思是天讉,神執行公義而降天讉。讀過此小說的,此書名字貼切。

    回覆刪除
  3. BTW, 我沒看過石叔任何作品。

    回覆刪除
  4. 總覺得英文太使愛用抽象名詞了,和中文的本質不是很搭。

    我勉力一翻:石黑一雄,其小說極具感染力, 揭示了那座埋藏在我們的神智—實為幻覺—底下的無盡地帶。

    Horai 說 abyss 難翻,而我雖然看過石黑大部份的作品,反而覺得 emotional force 不好拿捏。因為他的作品我覺得只有《別讓我走》是赤裸裸的 sad,其他的比較是內斂的低迴不已,包括短篇集《夜曲》。但即使是《別讓我走》,筆調也還是很冷靜的。

    回覆刪除
  5. 贊同作者(suisung)所言:
    //鏡週刊謝樹寬譯得相當俐落:「在具有強大情感力量的小說中,揭露我們與世界連結的錯覺底下的深淵。」//

    不揣固陋,試為上引譯文改動幾字,使文意略增清晰:
    //「(石黑)在具有強大情感力量的小說中,把我們自以為與世界相連的錯覺之下隱藏的無底深淵,揭露了出來。」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