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0日 星期六

Translating Sharing

20141220

任職通訊社期間,我曾擔任培訓編輯兩年,負責新譯者的培訓和翻譯品質控管工作。期間除了繼續撰寫In Plain Words、以淺白的語言解釋財經概念外,主要工作之一是撰寫Translating Sharing,選擇有問題的工作實例,提出建議譯法並加以解釋。前後共寫了43篇,最後一篇發表於2006410日。

以下選錄兩例,分別取自第39篇和第36篇,留個紀念。


1 Callable CDS on CB

2005/11/9 RTRS - ANALYSIS-Asia's equity boom fuels convertible CDS market

A callable CDS premium could cost anywhere from 15 to 25 basis points more than non-callable CDS for actively traded Indian convertible bonds, traders said. The non-callable CDS for insurance on these names cost in the 60-120 bps range.

建議譯法:就印度的可轉債而言,可贖回信用違約交換合約(CDS)的成本較不可贖回的CDS高出15-25基點,後者的成本在60-120基點之間。

解釋:上述金融工具全名為callable credit default swaps on convertible bondsCDScredit default swaps的縮寫,中文稱為信用違約交換合約,是一種信用衍生工具(credit derivative)。債權人買入CDS,相當於為債務人違約(即未能付息還本)買了保險。果真發生違約時,CDS的賣方必須賠償債權人的損失,這是其收取CDS權利金(premium)所承擔的責任。除了CDS,還有信用衍生工具是針對債券收益率與公債間的利差突然拉闊的風險而設的。

可轉換債券是允許債權人將債權按事先約定的條件轉換成股權的公司債。這種債券(簡稱CB,港稱可換股債券)是結合股票選擇權及債券的企業融資工具,兼有股本(equity)及債務(debt)的元素。可轉債的投資人除享有債券帶來的較高程度本金保障外(發行人的信貸質素越佳,本金保障越高),也能在公司股票升值時從中獲益,可說是兼享債券及股票投資之好處,但代價是債券利息顯著低於一般公司債。

CDS on CB是為可轉債提供違約保險的金融工具。上文提到印度的可轉債CDS成本在60-120基點之間,意思是為印度可轉債購買違約保險的費用(每年)是受保債券面額的0.6-1.2%,即若為面值1億元的可轉債買入CDS,每年費用是60-120萬元。

可轉債CDS一般是不可撤銷的(non-callable)合約。這種CDS提供的違約保險覆蓋可轉債到期前的整段時間,即使持有人在債券到期前將債券轉換成股票,亦須繼續支付CDS的費用,直至該債券的原定到期日為止。而可贖回的(callable)可轉債CDS,則給予債券持有人在將債券轉換成股票後,終止CDS合約的權利。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得到這種權利的代價就是付出更多的權利金,在印度的情況是多付15-25基點的保險費。


2Sterilisation

2005/9/7 RTRS - More yuan flexibility needed - Cleveland Fed study

Sterilization occurs when the authorities drain liquidity from the domestic money market, often by selling bonds, to offset the impact of foreign currency purchases on the money supply.

原譯:沖銷操作是央行採用的一種穩定市場的做法,當一國當局為抵銷外幣購入對國內貨幣供應的影響時,往往採用賣債券的方式讓國內貨幣市場失去流動性

建議譯法:沖銷操作是央行穩定市場的一種做法,當局透過賣出債券等方式,從國內貨幣市場收走一些流動資金,藉此抵銷購入外幣對本國貨幣供應的影響。

解釋Phrasebox有兩筆有關sterilise的資料,分別是沖銷先前干預釋出的資金,以及特指日本情況的央行干預匯市後再到貨幣市場吸收(沖銷)先前釋出的日圓過剩資金。Sterilisation的概念其實並不複雜: 政府當局為保持本幣幣值穩定(亞洲的情況通常是政府致力抑制本幣升值以保護出口競爭力),會積極消化市場上的外幣賣盤(即當局會買入外幣、賣出本幣),這等同向市場投放了大量的本幣,本國貨幣供應大增,可能導致信貸過度擴張、經濟過熱以及通貨過度膨脹。為避免這種惡果出現,當局即藉旨在「消毒」(sterilise)的沖銷操作,從國內的貨幣市場抽走過剩的資金。

沖銷操作透過央行的公開市場操作(open market operation)進行。央行進行公開市場操作,主要旨在控制貨幣供給以配合當下的貨幣政策。當央行認為貨幣供給過緊時,可藉由公開市場操作釋出資金,反則會回籠資金以免市場上資金過度浮濫。公開市場操作主要是透過買賣短期政府債券進行(央行向商業銀行發行票據或存單,性質等同發行短期公債),買賣的方式有兩種:一是單純的買入或賣出(outright purchase or sale,買斷或賣斷);二是回購交易(repo or reverse repo,附買回操作)。在中國,央行進行正回購交易是回籠貨幣的操作,指央行以政府債券為抵押向商業銀行借入資金;逆回購則相反,是央行接受債券為抵押向商業銀行借出資金,是釋出貨幣的操作。

中國的問題是,因外貿順差龐大、外商直接投資(FDI)相當活躍,加上近年押注人民幣升值的熱錢大量湧入,人行為維持人民幣緊釘美元的匯率制度,不斷大量買入外幣,賣出人民幣。為了回籠市場上過剩的人民幣資金,人行只好進行大規模的沖銷操作。賣出債券是回籠資金的一個方式,其目的不是要令貨幣市場失去流動性,只是要防止貨幣市場資金度過浮濫而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