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1日 星期二

Project Syndicate劣譯又一例

2015年9月1日

我不時批評中國譯者的譯筆。例如日前我便講過,目前國際媒體的中文版,基本上都是大陸人做給大陸人看:翻譯基本上是大陸人在做,詞彙和語法基本上是大陸那一套,文字當然是簡體;而我認為它們製造的中文內容越多,對中文的傷害越大。

講這些話可能令某些人覺得很不舒服,甚至認為我歧視中國譯者。事實不然,至少我知道,我的批評是有根據的。我當然也知道,中國譯界有厲害的高手,例如2012年榮獲梁實秋文學獎譯文組首獎的黃金山,便是中國的中學老師。他曾多次得到台灣的翻譯獎,其翻譯功力大概是我無法企及的。

可惜像黃金山這樣的高手,在中國應該是鳳毛麟角。我看過太多譯筆拙劣的中國翻譯文章,而且我認為這背後有某種結構因素:中國眼下的白話文,水準確實普遍不好。李歐梵說他「很擔心中國的白話文會被帶到一個很糟糕的地步,讓我們下一代的孩子一開始學的就是糟糕的語言」,我認為他不必擔心,因為他擔心的事其實已經是事實。如果你看很多中國的翻譯文章,而且語感還沒有被中國劣譯同化,你會同意我的說法。

因為工作關係,我有時會看Project Syndicate(另一個國際媒體)的文章,發現它提供的中譯版顯然是中國譯者翻譯的,而且水準普遍差劣。之前我寫過一篇批評PS某篇譯稿的文章,剛剛看到另一篇譯稿,忍不住又要嘮叨幾句。

這篇翻譯自Stephen S. Roach文章的譯稿,在PS中譯稿當中估計算是中等水準,但我確實認為國際媒體大量提供這種譯稿,會顯著傷害中文。這一篇我不打算仔細評論,各位想了解這種譯稿的問題,請自己細閱。但我可以簡單舉例,說明這種譯稿最明顯的問題:譯機械,生搬硬套。

There are many moving parts in China’s daunting transition to what its leaders call a moderately well-off society. Tectonic shifts are occurring simultaneously on several fronts – the economy, financial markets, geopolitical strategy, and social policy.

在中国向其领导人所谓的中等富裕社会的艰巨转型中,有许多不断活动的部分。结构性变化在诸多前沿同时发生——经济、金融市场、地缘政治战略、社会政策等。

Under President Xi Jinping’s leadership, there is no lack of political will in today’s China. The challenge is to prioritize that will in a way that keeps China on the course of reform and rebalancing. Any backtracking on these fronts would lead China into the type of trap that Pei has long feared is inevitable.

在国家主席习近平的领导下,中国并不缺少政治意愿。挑战在于在改革和再平衡的过程中重点发展这一意愿。这些前沿的任何倒退都会导致中国陷入裴敏欣长期担心中国难免会陷入的陷阱中。【Front一定要譯為「前沿」嗎?】

That may seem like marginal progress, but it is actually quite rapid relative to the normally glacial pace of structural change.

这看上去也是只是边际进步,但实际上相对于通常十分缓慢的结构变化速度已是相当迅速。【Marginal一定要譯為「邊際」嗎?】

差劣的譯文看多了,你會明白什麼叫「劣譯驅逐良譯」。中國白話文素質惡化,台灣、香港以至海外華人社會都難免受拖累。大家習慣了講拗口的翻譯體,結果便是你堅持用自己認為比較自然通順的中文,會有人跟你說:「這不是現在的習慣說法。」

7 則留言:

  1. 雖然身為大陸譯者,但文中所言我深以為然。建議您得暇給 Project Syndicate 寫一封投訴信。

    順便一提,Financial Times、Wall Street Journal上的中文翻譯與 Project Syndicate 上的相比,可謂半斤八兩。中文前途堪憂!

    回覆刪除
    回覆
    1. 我目前不打算寫信給Project Syndicate。

      先生來信收到,過幾天有空再好好回覆。

      刪除
  2. 從中學時代起已讀過不少大陸譯作。幸好自己有英文及日文底子,多年來已養成邊讀譯文邊在腦中估計原文意思的習慣。好書不少,佳譯難求啊。

    回覆刪除
  3. 「劣譯驅逐良譯」,也許達到了五四運動改造中國文化的目標之一。以下內容出自《後殖民的陰性情境-語文、翻譯和欲望》,作者:張君玫,群學出版。
    頁123:
    「……就是幫助我們自做文章的方法。我們有不能不用直譯,更有不能不使國語受歐化的形勢,所以必須用西文的意味做中國文。唯有如此,所以更不能不用直譯,更不能不把直譯所得的手段,做為自己做文的手段。(傅斯年1949)

    傅斯年很明確地指出,歐美作品的翻譯不僅為了引介西學或西方思潮,更是一種建構中國『新書寫』的有效方法。……要引介『歐洲先進的思考方式』,就必須以『直譯歐文句法』為方法,來改造『中文的句法』與『中國的思考方式』。」

    回覆刪除
  4. 根本问题在于这些译者的缺乏严谨的职业精神。。因为在不同的语境中单词背后的隐含意思也大有不同,这种情况下好的译者会反复推敲词汇本身的含义作出正确的判断,而译者(如这篇PS文章的译者)选择使用所有经济金融中文译本里的通用译法。Lasiness is what I called it.

    回覆刪除
  5. 台灣當前普遍的華文水準也好不到哪裡去。譯錯的也比比皆是。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