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26日 星期日

翻譯筆記:平平無奇的句子

2015726

翻譯品質如何,並非一定要看譯者能否處理好一些很棘手的原文。一些平平無奇的句子譯得如何,或許更能反映譯者的風格與能耐。(這道理有點像以蛋炒飯考驗廚師的功夫。)

1It was the fault of the guy who pulled all the losing marbles.
譯法一:那是抽到賠錢彈珠的那傢伙的錯。
譯法二:都是那傢伙的錯,他一連抽出那麼多顆賠錢的彈珠。
註:「一連抽出」來自context,非原句所有。

2If this was for me, it would be easier.
譯法一:如果這事適合我,做起來會容易些。
譯法二:這對我來說太難了。
註:根據context,這句話是在說「如果他知道這是為我設計的,他會設計得簡單一些」。

3I feel positive about my potential.
譯法一:我對自己的潛能,懷有正面的感覺。
譯法二:我覺得自己潛力不錯。

說明:作者把這三句話當成口語寫出來,因此譯者應該力求譯得像正常人說話那麼自然。例1的譯法一雖然意思沒錯,但實在硬了一點。它的字數雖然比譯法二少,但譯文不是簡短就一定好。

2的譯法一根本是會錯意了。例3譯法一的問題一如例1,太直譯,結果不像是自然的口語。

要譯得像譯法二那樣很難嗎?對某些人來說,是很難的,他們甚至可能覺得譯法二不夠「忠實」。這是觀念問題。我個人當然是覺得譯法二比較高明。

3 則留言:

  1. 上列句子看起來都像是委婉語,我想這已經不是懂不懂英文的問題了。我想到彭淮棟所說的:光懂語文不能譯書。語文能力再好,沒有其他文化背景支撐,你不能譯書。否則譯出來會非常僵、非常可怕。

    回覆刪除
    回覆
    1. 例2和例3的譯法二有點不夠委婉,語氣是否貼切是可爭論的。不過這是一本實用書,因此我認為以流暢的中文表達正確的意思就夠了,追求貼近原文很容易譯出僵硬的東西來。

      刪除
  2. 有人對譯書進行品管檢驗,發現譯者將“What he got is just life sentence”譯作“經過一系列法庭之外的辯訴交易,他得到的,只是一個生命的句讀。”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