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0日
古德明先生在香港《蘋果日報》的專欄,4月9日有小啟:
拙欄明起易名為「東拼西湊」,或論時政,或書雜事,或談中文,不復專答英文問題,敬請垂注。
如此甚好,以後可以借此欄位談中文──雖然如今古先生抨擊「下流的現代漢語」還能產生多少作用,我頗懷疑,但我仍然樂見有心人多談現代中文之流弊,影響一人是一人。
古先生之前在《am730》「中華正聲」專欄談現代中文問題,我每篇必看。他的觀點我不是全部贊同,有時覺得不妨寬鬆一點,接受一些已接近約定俗成的說法,但該欄精彩議論非常多,值得重視中文的人閱讀。該欄部分文章可點此連結閱讀:http://goo.gl/MoJppF
日前金聖華教授有言:「純淨的中文被嘲諷為老套,他們喜歡寫很長很長扭來扭去的仿西式句子,覺得那才是現代的語言。」我對此深有共鳴,總覺得現代中文之墮落,與人心不古和崇洋媚外有很大的關係:因為虛浮矯情,所以嫌棄平實的文字,是為人心不古;不懂欣賞優雅中文,行文喜用生硬突兀的「翻譯體」,是為崇洋媚外。
以下是古先生近日評現代漢語兩篇,值得一讀。
古德明 - 生命影響生命
香港蘋果日報
2015年04月16日
香港大學《知識交流通訊》第六期介紹師友計劃:「導師能為學生的生命導航,亦可接觸與自己截然不同的思想,以生命影響生命。」大學刊物出現這樣的下等文字,今天已是屢見不鮮。
現代漢語習慣把中文字當作英文用。英文life一字,可以指「人生」或「一生」,也可以指「命」或「生命」,例如鮑照詩「人生苦多歡樂少」,英文可譯做Life holds more sadness than
joy;「植物也有生命」一語,則可譯做Plants also have life。中文的「人生」指一輩子的經歷,「生命」則指生物的性命,不可混為一談;但現代漢語人要效法英文,於是把「生命」當作英文的life,兼指「人生」和「性命」。
而「生命影響生命」則當然是英文life on life或life affects life的方塊字寫法。例如Both the mentor and the student can
benefit through life on life interaction(或Both the mentor and the student can
benefit since life affects life)這一句,譯做現代漢語,就是「導師、學生透過生命影響生命,雙方都可得益」。但中文不會寫得這樣下流。《後漢書》卷四十一大臣第五倫主張身教而非言教:「以身教者從,以言教者訟。」梁朝《劉子》卷六說:「知交之於朋友,亦有切磋琢磨相成之義。」這都有英文life on life的意思。
現試把港大《知識交流通訊》那段現代漢語譯做中文,供讀者比較:「導師可作學生人生的嚮導,學生則有助導師了解年輕一輩的思想,互相啟發。」年輕一輩的思想,未必和導師「截然不同」,這該是不用解釋的道理。
古德明 - 享往威尼斯
香港蘋果日報
2015年04月15日
「享往威尼斯 Take in the extraordinary world of the
Venetian。」這是澳門威尼斯人度假村的廣告,香港到處可見,把現代漢語雙重下流的特點,表現得淋漓盡致。
那個廣告的英文,中規中矩,意思是「盡享威尼斯人的奇妙世界」;但「享往威尼斯」五字,有心把「嚮往」寫作「享往」,卻是亂用諧音技巧。正式諧音,絕對不必寫別字。請看馮夢龍的《山歌》:「不寫情詞不寫詩,一方素帕寄心知。心知接了顛倒看,橫也絲來豎也絲,這般心事有誰知?」中文不會把「絲」硬改為「思」,自然語帶雙關,意在言外。
今天,港共政府大力宣揚甚麼「築福香港」、「置安心」等下流文法,以別字當作雙關語。上有好者,下有甚焉,於是止咳藥把「刻不容緩」改為「咳不容緩」,燈會把「登峯造極」改為「燈烽造極」,賣粥者把「知足常樂」改為「知粥常樂」等,不一而足。這樣蓄意大寫別字,是第一重下流。
第二重下流,是以不懂中文為閑事。「享往威尼斯」廣告作者,一定以為「享」、「嚮」同音,殊不知「嚮往」等於「向往」。王安石《答司馬諫議書》說:「無由會晤,不任區區向往之至。」嚮、享音既不諧,何「語帶相關」之有?
當然,中文寫別字,讀錯音,新中國人絕對不會引以為恥。但假如他們廣告中的英文錯了,卻一定會慌忙改正,鄭重道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