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4日 星期五

沉默的語言戰爭

2015年4月24日

群學出版社總編輯劉鈐佑先生在臉書分享中研院政治所研究助理陳鄭為的文章〈溝通的譯術〉,加了一段意味深長的按語:

一場沉默的語言戰爭。
在過去,語言是天然的疆界,但簡繁的疆界是模糊的。
另外,網際網路的世界裡並沒有台灣海峽。
可是,我們這邊海闊天空,海峽的另一邊卻金盾長城
不需網路巨砲助威,透過網路單向道,新的語言混生現象在台灣出現了。
也許我們的下一代早上碰面時很自然的就會說:「早上好」,
看到「早安財經」這個出版社名字就要勤快查字典了。
這場沉默戰爭看樣子台灣輸定了。然而,輸贏有意義嗎?想想囉想想。
目前我唯一可以99%確定的只是:「早安財經」不會改成「早上好財經」。

陳鄭為的文章值得關心語文(尤其是中文)的人閱讀。對於中文的品質演變,我頗為悲觀,大致認為當代流行的中文有每況愈下的趨勢;這與生硬的「翻譯體」大行其道有一定關係,而中國的「現代漢語」產生的惡劣影響當然也是重要因素。尤其令人不悅的,是重要的國際媒體辦中文版,普遍以中國的中文為標準。這些媒體的中文部門,主管幾乎都是大陸人,而它們的目標讀者也以大陸人為主,因此以大陸的中文為標準是很自然的事。

對中國「現代漢語」和翻譯文字的流弊有切身體會的人,不難理解我的看法。可是,中國流行的中文普遍不佳,不代表台灣就很好。陳鄭為〈溝通的譯術〉一文以下兩段文字,讀起來就不是很舒服,尤其是那兩個「被」字:

一般而言,直接以中文音譯名稱呼「谷歌」是中國的使用習慣,並非台灣本地的使用慣性,這一如我們不將SARS稱為「非典」,也不稱港人稱作的「沙士」一樣,再舉習慣為例,台灣則慣稱東協而非「東盟」。在此,能夠被理解的是,相同客體在語言、文字分殊各不同區域流轉之後,會自然衍生出不同的譯名方式與口語習慣,最終成為具自我風格、莫衷一是的詞彙予人溝通。

然而使用非本地慣用的詞彙作為溝通工具,可以謂之溝通上的一種剝離、失誤,而這類的失誤在只講求差不多、差不多的日常之間結痂,將會是很蠶食社會閱聽的陋習。之所以為陋習的理由,其實沒有那麼政治,並非針對特定的中國用語而來,而在於溝通,在於有效的資訊應被有效地傳遞這件事情上。

「被」字的濫用,在台灣已經普遍到很多人根本不覺得有問題了。有些人認為這是中文的自然演變,我則認為這是中文的衰變和退化。中文明明有豐富、自然、貼切的各種說法,但當代華人寫中文卻像在直譯英文。珍惜本國文化的人,不應如此優劣不分,踐踏中文。

相關文章:「被」字的濫

1 則留言:

  1. 今日主流的語言都有退化的現象,不獨中文如此。但中文之衰敗,在最應重視行文的學術圈內,對行文遣詞也不再在意,這是我覺得中文頹喪至極的主因。現在就是中文系的教授,寫的學術文章也是歐化的白話體。以西化為現代、為進步,用詞略艱深,就說是掉書袋 (搞不好「掉書袋」一詞都像是掉書袋)。無怪中文日益惡化。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