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4日 星期一

最接近仙丹的東西

2015年5月4日

The greatest analgesic, soporific, stimulant, tranquilizer, narcotic, and to some extent even antibiotic - in short, the closest thing to a genuine panacea - known to medical science is work.
- Thomas Szasz, author, professor of psychiatry (1920-2012)

醫學上所知道的最佳止痛劑、催眠劑、興奮劑、鎮定劑、麻醉劑,某程度上甚至是抗生素,簡而言之,也就是最接近仙丹的東西,是工作。
──精神病學教授暨作家Thomas Szasz

Szasz是精神病學教授,而且活了92歲,他說這段話,應該是有一定說服力的。

值得討論的是,怎樣的工作才可以有止痛、催眠、興奮、鎮定、麻醉,甚至抗菌的作用?怎樣的工作才可以有如仙丹?

Szasz所講的work,當然不一定是謀生的工作,或許譯為「勞動」更合適一些。體會過無所事事、窮極無聊是什麼滋味的人,可能最了解有事可做、有事想做的價值。被迫失業、無事可為的人,除了經濟窘迫和無聊厭煩之外,更嚴重的是容易出現自我形象低落、覺得自己沒有價值的精神困擾。一旦出現這種問題,受困擾的就不僅是當事人了。

正因如此,總體經濟學念茲在茲的,就是如何達致充分就業狀態。因為如果失業率超過所謂的自然失業率,經濟未能充分發揮產能固然是損失,被迫失業造成的個人以至社會問題更為堪憂。像希臘和西班牙,前幾年整體失業率曾高達25%,也就是有四分之一的勞動人口被迫失業,而且青年失業率更超過50%;這種情況持續下去,實在是莫大的悲劇。

被迫失業可能非常痛苦,但在現代社會,即使有工作的人,也可能是默默過著近乎絕望的日子,原因可能正是無事想做。不久之前,日本有男士在網路上說「我今年53歲,獨身,因為沒有想做的事,每天過得很痛苦」,成了熱門話題。據說還將有類似題材的日劇推出。

〔本來想借Szasz教授的話為引子,談自由譯者的工作安排,結果一寫便寫了幾百字的廢話,正題卻不想寫了。好吧,就此打住,繼續翻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