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5日 星期二

民有民治民享的一%版本

2015年5月5日

史迪格里茲(Joseph Stiglitz)是關心不平等問題的著名經濟學家,著有《不公平的代價》(The Price of Inequality)一書。他在麻省理工學院所寫的博士論文最重要的一章,是研究決定所得與財富分配的因素;兩位指導教授是梭羅(Robert Solow)和薩繆爾森(Paul Samuelson),師徒三人後來都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這篇論文1966年在國際計量經濟學會一次會議上發表,1969年在該學會的期刊《計量經濟學》(Econometrica)上刊出,半個世紀後仍然是人們研究相關問題時常用的思考框架。

但是,分析不平等問題的文章當年讀者有限,在民眾當中是這樣,甚至在經濟學家當中也是,因為人們對這題材不感興趣。在經濟學界,關注不平等問題有時甚至會遇到公然的敵意。即使美國的不平等問題開始顯著惡化,也就是約在雷根出任總統的時候,情況仍然如此。著名經濟學家、芝加哥大學榮獲諾貝爾獎的盧卡斯(Robert Lucas)便曾非常有力地表示:「對健全的經濟學有害的傾向當中,最誘人和……有害的一種,是集中關注分配問題。」

經濟學界確實有一項悠久的傳統,認為效率與分配(也就是如何把餅做大和如何分餅)這兩個問題是可以分開處理的,而經濟學家的職責是狹窄、重要但困難的:只負責想出如何把餅做到最大。經濟大餅怎麼分則是政治問題,是經濟學家應明確避開的問題。

史迪格里茲表示,這就是為什麼《浮華世界》雜誌(Vanity Fair2011年邀他向廣大讀者解釋不平等問題時,他高興極了。結果他寫了〈民有民治民享的一%版本〉(Of the 1 Percent, by the 1 Percent, for the 1 Percent)這篇文章,讀者數目確實遠遠超過數十年前他在《計量經濟學》期刊發表的那篇論文。《浮華世界》這篇文章討論的新社會秩序(99%的美國人同坐所得停滯的船),結果成了佔領華爾街運動的口號:「我們是99%」。該文的主要論點是:如果社會平等一些,幾乎所有人(包括頂層一%中的許多人)的日子都會比較美好。幫助建設一個沒那麼分裂對立的社會,符合頂層一%的開明自利(enlightened self-interest)。史迪格里茲說:「我不是試圖發起新的階級戰爭,而是想建立一種新的國家凝聚感,因為這種凝聚感已經因為我們的社會出現貧富的大鴻溝而奄奄一息。」

Of the 1 Percent, by the 1 Percent, for the 1 Percentof the people, by the people, for the people(民有、民治、民享)的變奏,直譯可以是「一%的人擁有、一%的人管治、一%的人享受」,但這麼譯感覺有點累贅,譯為「民有民治民享的一%版本」是一種變通方法。不知大家是否有更高明的譯法?

3 則留言:

  1. 「貴者有、貴者治、貴者享」如何?

    回覆刪除
    回覆
    1. 富者未必貴。今之富者,為富不仁者甚多。

      刪除
    2. 同意。惟今時今日僅憑富已不足躋身1%,而貴字亦早失清貴之意。1%中人還是以權稱貴者多。

      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