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7日 星期四

學者中的健筆

2015年5月7日

我日常閱讀的東西絕大多數是中文,外文也只能看英文,看的東西自然有限。而根據我非常有限的閱讀經驗,有些專業經濟學家文筆非常好,甚至好過一些新聞界的名筆。

數年前比較有空時,我曾追看克魯曼(Paul Krugman)的《紐約時報》專欄,發現這位2008年榮獲諾貝爾經濟學獎的普林斯頓大學教授文筆非常好,能簡潔明瞭地說事說理,談到他非常在乎的事情時,可以寫得極有感染力,例如20094月這篇Reclaiming America's Soul,便令我為之折服。

另一位我覺得堪稱健筆的,是2001年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史迪格里茲(Joseph Stiglitz)。他的文字與克魯曼有相似之處:意思清晰,而且有熱情。

這兩位都是在自身學術專業備受敬重的人,但在大眾媒體寫起文章來,完全沒有學究氣息。這可能是天縱英才,但合作媒體的編輯可能也有不小的功勞,尤其是《紐約時報》對文章的要求相當高,編輯一般不會因為你是名家,就不敢改你的稿子或要求你改到他們滿意為止。

扎實的學術研究當然重要,學術論文各種近乎繁瑣的規矩可能也有其道理,但是大眾媒體的影響力絕對不可小覷。學者除了做嚴謹的學術研究,如果能寫一些大眾看得懂又基於嚴謹學理的普及文章,對促進社會進步的作用,可能大於隱身於學術象牙塔,只寫一些只有少數圈內人看的學術文章。當然,現今的大學制度,基本上也不鼓勵學者寫普及文章,因為對大學排名和爭取經費沒有幫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