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3日 星期五

讀〈看不懂,就是譯錯了〉有感

2015年4月3日

蘇錦坤先生網誌有李連江〈看不懂,就是譯錯了〉一文,甚有意思。(蘇先生風趣幽默,博學多聞,誠妙人也。)

李先生一文,譯者讀之,應有共鳴,但我先挑剔兩句。「看不懂,就是譯錯了」這句話說得太滿:看不懂確實很可能是譯錯了,但看不懂不一定就是譯錯了,例如原文本來就是一堆胡言亂語,忠實譯出,當然也就是一堆混話,看不懂是理所當然,並非譯錯。譯者最怕遇到的問題之一,就是原文胡言亂語。當然,你可以質疑是譯者看不懂,但經驗豐富的譯者,相信一定遇過這種令人無奈的情況。(我之前碰過一些,可惜沒記下來,一時之間找不出來)。

大學二年級上中級會計的課,老師曾強調一件事,財務報表和會計資訊,是準備給對會計概念有基本認識、願意付出相當努力去理解的人看的(大意如此)。以前在通訊社工作,新聞寫作很著重清楚易懂,因為客戶多數是非常忙碌的金融業人士,不能期望他們花很多時間去讀懂你的報導。這一點我完全理解也認同,但某次部門主管放言高論,說什麼你報導複雜的財經新聞,也要寫到唸給一般老太太聽對方也能理解。我對此言相當反感,只覺得是虛矯無誠、脫離現實之廢言。財經新聞自有財經新聞的寫作慣例,而且你的客戶多數是專業人士,你最好試一下真的寫到「老婦能解」是什麼情況!同理,讀者如果欠缺相關的基本知識,看不懂譯文可不是譯者的問題。

李先生說:「要求譯者有職業精神和專業精神,先決條件是翻譯成為一個體面的職業,也就是譯者可以憑翻譯謀生,翻譯大師可以有大師的生活。」此言讀之令譯者感慨。

以下這段,則是很好的提醒,我們不難想到現實中的例子:

懶惰是頑疾,更難治的是傲慢。很多時候,懶惰是病症,傲慢是病根。翻譯很難,仍有人大翻特翻,往往不是他們知難而進,而是他們目空一切,不知道翻譯的風險,甚至以為翻譯可以兩頭騙,是名利雙收的捷徑。有的人外語學個半通不通,就膽大妄為,什麼學科的書都敢翻譯。因為傲慢,也就不在乎自己的名譽。所以,源於傲慢的誤譯,是明知故犯,最難糾正。讀者指出了錯誤,譯者聽而不聞,視而不見,繼續埋頭濫譯。

文章補記提到楊絳關於誤譯的議論,出自她的《記傅雷》,非常有趣:

一九五四年在北京召開翻譯工作會議,傅雷未能到會,只提了一份書面意見,討論翻譯問題。討論翻譯,必須舉出實例,才能說明問題。傅雷信手拈來,舉出許多謬誤的例句;他大概忘了例句都有主人。他顯然也没料到這份意見書會大量印發給翻譯者參考;他拈出例句,就好比挑出人家的錯來示眾了。這就觸怒了許多人,都大罵傅雷狂傲;有一位老翻譯家竟氣得大哭。......假如傅雷打頭先挑自己的錯作引子,或者挑自己幾個錯作陪,人家也許會心悦誠服。

曾有幾年時間,我的主要工作是品管,常在挑同事的翻譯或寫作問題。我為人本來就欠圓滑,加上做這種工作,更難免招人討厭。

3 則留言:

  1. 誠然,譯文看不懂,不見得是譯者的問題。以當代藝術評論為例,很多藝評看原文就已經非常拗口,更不要說譯成其他語言。當代文章似乎都有一種逐步崩壞的趨勢,特別是學術論文,這也不是過去的人可以預見的。

    回覆刪除
    回覆
    1. 對啊,當代藝術評論確實普遍十分可怕,假掰得要命。

      刪除
  2. 在我的翻譯範圍裡,本就不該選敘述夾纏不清、思想混雜、文理不通的作品來譯。大抵來講,佛學翻譯不是為稻梁謀。譯的作品常是經典之作或影響廣泛的論文,可以說:(讀不懂,就是譯錯了。)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