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通訊社工作時,新聞部編了預算,一年可以安排數堂課,通常是週六下午三個小時,請一名某領域的專家學者來講一個工作相關的課題,講師費有八千台幣。上課的同事,還可以累積半天假。
有一次我們請來某大學教授,替我們講中東問題。教授東拉西扯,講得非常零碎,但他有一點綜藝咖的搞笑能力,有些同事非常受落,笑聲不絕。這堂課結束時,我和部門主管都非常失望,覺得對解答我們工作上的疑問、加深對中東問題的理解毫無幫助。
另有一次,我們請來一位法官(沒記錯的話,應該就是法官)講司法問題,結果又請到一名綜藝咖,這次是冷面笑匠型,我還記得他的一句話:「法官在庭上的第一要事,是不能度枯(打瞌睡)。」當時大家都覺得好笑,可是想想又覺得很不對勁:他太愛演,太愛搞笑,結果該講的正經內容卻講得很馬虎。
看陳漢森老師這篇〈外行看熱鬧〉,我就想起這兩次經驗,然後又想到台灣的一般電視新聞:他們都像是抱著做節目給外行看熱鬧的心態;當然,他們當中,從主管到前線,很多人可能根本就外行,所以沒有專業新聞人員的職業道德、奉獻精神和專業能力。
台灣電視新聞(以至許多行業)綜藝化已經很久很久了。其實我覺得一流的綜藝很有價值,一流的搞笑能力更是難能可貴,但綜藝氾濫卻是大災難,尤其是如果至關緊要的專業,例如新聞、學術、問政,都充斥著綜藝咖的話。
另有一次,我們請來一位法官(沒記錯的話,應該就是法官)講司法問題,結果又請到一名綜藝咖,這次是冷面笑匠型,我還記得他的一句話:「法官在庭上的第一要事,是不能度枯(打瞌睡)。」當時大家都覺得好笑,可是想想又覺得很不對勁:他太愛演,太愛搞笑,結果該講的正經內容卻講得很馬虎。
看陳漢森老師這篇〈外行看熱鬧〉,我就想起這兩次經驗,然後又想到台灣的一般電視新聞:他們都像是抱著做節目給外行看熱鬧的心態;當然,他們當中,從主管到前線,很多人可能根本就外行,所以沒有專業新聞人員的職業道德、奉獻精神和專業能力。
台灣電視新聞(以至許多行業)綜藝化已經很久很久了。其實我覺得一流的綜藝很有價值,一流的搞笑能力更是難能可貴,但綜藝氾濫卻是大災難,尤其是如果至關緊要的專業,例如新聞、學術、問政,都充斥著綜藝咖的話。
我啱啱相反,我喜歡輕鬆搞笑之「綜藝咖」,痛恨正經八百之講說。大佬,captive audience 呀,有時一連幾日,仲慘過番工。
回覆刪除通常此類 seminar 有哂議程詳列逐段時間邊個講內容係乜,然後 handouts 十吋厚,入落靚靚 binders,非常專業。你要之正經資料响哂 handouts 度,自己睇,要幾詳細有幾詳細。現場貴在講者如何講解(通常佢個人現實經驗) + Q&A session + 與「同行者」閒話八,互派卡片,networking 呀!
自己公司小製作呢,咁就貴在 Q&A,職場有遇乜實際問題疑惑,趁機問喇!如果只兩三小時,大佬,咁短時間想識飛天咩!
中國人吸收知識 passive mode,要求教師講詳盡,你乖乖聽。外國旨在 inspire,鼓勵你發問,知識在問與答之間相互啟蒙。成年職場啦,人哋講者有專業知識自己都唔差㗎,相互交流,想知乜去問。事先做些探索工作,如果佢十問九唔(識)答,先媽佢唔遲。我從來未見過此類職場課程會冇 Q&A (通常最後半小時至一小時),如果冇,就建議成立喇,咪太被動。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