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巴馬長女上哈佛,決定延後一年入學,先度過一個gap year。《紐約時報》中文版譯者按照該報慣用譯法,把gap year譯為「間隔年」,有人在翻譯社團指出,這麼譯相當怪:「間隔年翻得好爛……哈哈,應該是『壯遊』吧。」
有人回應:「壯遊是另外的字Grand Tour。」另有人指出,台灣較常譯為「空檔年」。壯遊人答道,還是覺得譯為「壯遊」比較好,「因為gap year多半是留給自己一年的時間,好好去遊歷世界」,當然也能用來做其他事,但主要還是用來旅行。
我個人覺得「間隔年」確實有點怪,「空檔年」好一些。但我覺得最有趣的,是有人認為gap year最好譯為「壯遊」,還覺得理所當然。如果有人把gap year用來實踐他的grand tour計畫,那gap year確實就是這個人的「壯遊年」。但gap year與grand tour顯然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把gap year譯為「壯遊」,可說是譯錯了。如果我只是把gap year用來休息、悠閒度日,那根本就與「壯遊」毫無關係。
日前有人在我的專頁留言,說:「翻譯這種事真的沒有對錯,只有知音可尋。」我也看到有人在討論審定譯稿的問題時說:「翻譯是藝術。有看過藝術品要經過審查嗎?」言下之意好像也是翻譯無所謂對錯。
我不同意這種論調。翻譯不是自由創作,不可以無拘束地自由發揮。翻譯之難,往往正在於必須忠實傳達原文的意思、風格、趣味。論翻譯品質,當然不只是看譯文意思正確與否,但如果連意思正確的要求都達不到,通常也就不必再談其他了。如果你舉具體的例子,說明在某些情況下,翻譯的問題不在於正確與否,而是在於更微妙的其他地方,那當然可以。但泛言「翻譯真的沒有對錯」、「翻譯是藝術,不需要審查」,實在沒什麼意義。
如果你有豐富的審譯經驗,你會看到千奇百怪的誤譯。當然,有時譯錯的人是不會承認的,最常見的託辭,便是「我是消化原文之後譯出來的」。消化之後,gap year就變成了「壯遊」,是這樣嗎?
翻譯當然有對錯,這本來是不言而喻的。但為免有人說我空口說白話,以下舉三個誤譯的例子(均取自已出版的書籍),作為佐證:
1. The fundamental inequality between commodities (use
values) that decay and a money form (exchange value) that does not has to be
rectified.
原譯:會毀壞之商品(使用價值)和貨幣形式(交易價值)之間有根本性的不同,並不須修正。
正譯:商品(使用價值)會變壞,貨幣形式(交換價值)不會變壞,兩者之間的根本不平等必須糾正。
2. For example, most people believe that they win the
money game by having the most toys and that they can have it all right now if
their monthly payments are low enough. This means that they save zero dollars
and are over their heads in debt.
原譯:比方說,大部分人相信他們是靠擁有最多的「玩具」,而贏得金錢遊戲,以及如果每個月的支出夠少,現在的情況會很好。這表示他們的儲蓄是零,以及糊裡糊塗就背上債務。
正譯:例如,多數人認為擁有最多玩物就算是贏了金錢遊戲,而且只要每月還款額夠低,現在就可以擁有所有東西。這些人因此完全沒有存錢,而且還背負沉重的債務。
3. While this may all be self-evident, there is something
even more sinister at work within the monetary calculus that really puts the
seal upon the politics and practices of accumulation by dispossession as the
hallmark of what capital is about.
原譯:雖然這些都不言可喻,但在貨幣微積分裡,還有更邪惡的推動力,也就是資本的剝奪本質覆蓋在政治和累積過程之上。
正譯:這一切可說是不言而喻。不過,貨幣體系的運作之中,還有一些更惡毒的東西;它們使剝奪式積累(accumulation by
dispossession)的政治和實踐成為資本的標誌。
我想那位知音份子,可能把某位教授當成他的知音吧。
回覆刪除信達雅 ?
回覆刪除達雅信 ?
達信雅 ?
Which is considered as more important ?
翻譯當然有對錯,怎可能沒有?拗點只可能在什麼是「不可寬恕之錯」及「technically incorrect but still OK」。我就認為那些認為所有錯都是「不可寬恕之錯」有點迂腐神經質。我想分別在於我認為譯書只是娛樂,正如你看電視歷史劇,你每幕認真便爆血管了。但如果劇本編得太離譜變了「神劇」也過不了關,我的角度是凡事有個「界線」。有人每字計較稱之為「嚴謹使命」,有人只看整體稱之為「好睇就得」。觀點與角度。別忘了,讀者不懂原文,讀者看的是整體。一個技術上字字均真的譯本不一定「好」得過一本有錯漏之譯本,這要看譯者的整體風格文筆。涉商業要懂些心理學吧?
回覆刪除以「gap year」為例,其實這只是 deferred year,我對三個翻譯都沒所謂,大家明其意思就可以了。新聞重的是訊息傳遞,為什麼斤斤計較英文翻譯中文之單字字義?Get a life!我「有所謂的錯翻譯」,例子就是之前杜拜乞兒「平均收入」,那才合要聲討之範疇。
以上英譯中之三例(單段落,這又是經濟論大家看不到前言後語(context),不過我們做過小測驗:
回覆刪除大家不要看英文原文(你不懂英文),只看中文原譯及正譯兩段,你會覺得兩段意思截然不同嗎?分別大到令你覺得厡譯是嚴重誤導嗎?留意這測試之準則不是句子通順程度,而是句子的意思。
我就看不到「原譯」與「正譯」意思上有什麼重大分別,只是辭句運用之分別而矣。
但我睇只係1已經係兩個意思,「並不須修正」vs「必須糾正」
刪除你比我閱讀得細心,好!
刪除我其實 post 後已發覺例(1)之分別(原正譯相反意思),而正譯(單憑句子)是正確。但我懶改(我發覺了通常也不會去改白字文法錯誤串錯字等等,內容資料出錯,我睇心情),因為網絡留言在我心目中並不重要,我宗旨是只要你明我大概意思就可以。不過後來想想,「相反」意思呀,應該改。
好,就真仔細點看。
(1)原譯只要改為「毀壞之商品(使用價值)和貨幣形式(交易價值)之間有根本性的不同,並須修正。」就可。原譯這錯是相反意思,嚴重疏忽。
(2)原正譯意思一樣。
(3)其實此句沒有 context 不是好例子。 Accumulation by dispossession 是由馬克思 primitive accumulation (德文翻譯成英文)引申之論,除非你前言後語有註解,否則讀者不會明白此詞意思。所以原譯較貼原文所喻之「資本的剝奪本質」,亦較容易令人明白。至於 calculus 譯為微積分,沒所謂,technically incorrect but still OK。
嚴謹的譯評確是能夠看出對錯好壞, 這不只是通順不通順的問題, 不通順的話你也沒法得到準確信息. 再說, 不看原文的話, 怎樣知道譯文是否譯得正確?
回覆刪除第一例是最明顯的, "commodities (use values) that decay" 和 "a money form (exchange value) that does not"之間的fundamental inequality是has to be rectified. 是需要修正, 並不是原譯的不須修正.
第二例原譯和正譯分別不大, 只是詞義的不同. "monthly payments"能否譯作支出 (expenditure)? "toys" 能否直譯作玩具? (玩物我覺得也不夠貼切, 建議譯作"物質", 對應下一句的"東西")
第三例也是錯譯, 你了解原譯"貨幣微積分", "政治和累積過程"是何意思? 我不是經濟專業, 但以我所知並沒有一個術語叫做monetary calculus/貨幣微積分. "calculus"除了譯作微積分, 也可以當作一個普通的名詞"計算方法". 上面的正譯我認為能準確表達原文意思了. 至於最後一句"政治和累積過程"顯然也是不通的, "accumulation of dispossession"本來就是固有名詞, 原譯將它拆開, 顯然不懂原文意思. 另外, 這句的"politics"與其譯作"政治", 不如譯作"政治信條", "信條"可以與後面的"實踐"對應.
有錯請指正.
高見。謝分享。
刪除「再說, 不看原文的話, 怎樣知道譯文是否譯得正確?」我是從讀者角度來論。讀者不會有原文作依據。那例子中原譯正譯喑示了原譯是錯正譯是對,那你單憑閱讀此中文之兩譯,沒有原文,真分到「對錯」嗎?
刪除沒有對比原文的情況下當然不能判斷對錯, 但我一開始就說是譯評呀, 就當然要看原文了, 否則怎麼評?
刪除我意思是:如果有嚴重「對錯」之分,就會像例(1)那樣明顯。如果你沒原文為依據就覺得兩譯其實意思相近, well, maybe the translation errors are not that material?
刪除沒有原文為依據, 作為讀者就只能單方面接受譯文了,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 你說第二例兩譯意思相近, 但其實"支出"和"還款額"就已經是不同的概念了, 究竟何者才貼近原意? 當然有完整的context會更容易比較, 但blog主有提供原文那一段也聊勝於無.
刪除但就算意思相近, 也要看譯文是否符合譯入語的語言習慣, 像第三例的原譯我就真的看不懂了, "貨幣微積分"是甚麼? (我真的沒聽過, 請賜教) 甚麼叫做 "還有更邪惡的推動力,也就是資本的剝奪本質覆蓋在政治和累積過程之上"? "資本的剝奪....過程之上"是"推動力"的同位語? 何謂"政治和累積過程之上"?..... 兩譯文相較之下, 我認為正譯比原譯更符合中文行文習慣, 所以比較佳.
這小小的分別, 放在法律或者科技文章這類講究條理和邏輯的文體翻譯, 可是大大的問題.
沒有前言後語之 context 要拗,其實有點難度及未必準確。不過玩啫:
刪除例(2),支出跟還款額之分別?我笑了。句尾是 save zero dollars + in debt,那你認為支出太多(超支)會否導致此後果呢?你只專注某塊葉,而不去看整棵樹。
例(3):正譯最關鍵名稱「剝奪式積累」是什麼?Accumulation by dispossessionI = I accumulate your possessions (by dispossessing you),即資本主義者以強欺弱(簡化,真要嚴肅詳論我不接招了,我討厭經濟學)。原文簡單意思是貨幣錯綜複雜結構中有某些邪惡運作會令人認為「資本」(主義)之大前題是以強奪弱。即我一聽你提資本(主義),就有理由懷疑你想藉此剝削我。那原譯正譯,那個意思更貼「資本主義會剝削人」?至於貨幣微積分,單字句我會理解為「某種計算方法」即「貨幣計算方法」。
我估閣下不熟啇業運作。所有法律翻譯一定會有 disclaimer :以原文為唯一依歸,翻譯只是參考用途。科技翻譯,通常博士學位者會看得懂自己專科之外文科研,所有名氣大學都會要你修讀一科 technical language (German, French, Russian etc etc),只專教你睇明科研,不教你寫講及普通語句,完全專注技術語辭(當然要教基本文法),真有用,信不信由你。
刪除會計學有一重要理念:materiality。即核數師查你公司數時,因為是抽樣查,所以一定唔會完全夾數(=有出入)。所有會計師行都會每様查之項目計算一個 materiality level,你公司只要樣樣不過缐,就 OK。大家明我喻乜?
回覆刪除用會計學來比喻翻譯學還真是神比喻
回覆刪除想破頭也想不到有何共通點
不過隨便你吧
共通點(我簡化寫,大家明大體意思就得,請別逐字計較):
刪除(1)兩者都要維護某些 principles,要對公眾(= 付費者,讀者,股東 etc) 有某些交待。
(2)公眾有合理期望有某程度準確度。
(3)即使有差錯,不能嚴重損害公眾最終利益。
etc etc etc
會計的principles就跟翻譯的principles不同,各行各業都有不同的principles,這樣就能類比?準確度也因文體而異,廣告求效果,法律求一字不誤,豈能隨便?有沒有聽過二戰時日本翻譯波茨坦公告的故事?
刪除總之一句話:翻譯沒有你會計那條“線“
總之一句話「翻譯沒線」?翻譯之神已下明旨,我收口。
刪除波茨坦公告好似唔相關翻譯事喎。好似關日文本身事多啲。「默殺」有幾種意思,冇人知鈴木心中其實想指乜。而且係日本首先報道鈴木指「費事睬你」,跟著英文世界先翻譯理解為「拒絕」。老老實實,如果有人話「費事睬你」我都會理解為拒絕,世界非圍繞你國文化而轉,事非重大之事,你清清楚楚明言會死呀?日本當時四面楚歌仲囂到要人左測右揣你聖意?美國佬就真係費事同你玩,二彈了事。自作孽,不可活。嗱,鈴木首相模稜兩可之語出於七7月28日,原子一彈於8月6日投下,相隔十日,鈴本一早知所有英文報導都指日本拒絕接納降書(日本民眾就可能唔知),十日內鈴木都冇澄清「誤會」,有理由相信佢原意係「拒絕」啦係嘛?
暫且不管翻譯。許多學者根本應該重回教室,老老實實上幾堂寫作課,尤其是社會科學領域的學者,十之八九為文不堪入目,格主引用的幾段英文就是血淋淋的例子。
回覆刪除翻譯不是藝術,翻譯是所謂「度語」,把某一語言形式的「內容」轉換成另一語言形式的「相同內容」;像是把文言文翻譯成白話文,台語譯成華語,英文翻譯成日文。如果把「無神論」翻譯成「泛神論」,「沒意見」翻譯成「贊同」,「億」翻譯成「千」,或者譯出來不成一個完整的句子,這樣子的翻譯怎會算是正確的、合適的翻譯?
回覆刪除翻譯有對錯、優劣之分,本來是不用講的,但我看到有人煞有介事地反覆說翻譯沒有對錯、講對錯就是「二元對立」之類,忍不住還是想回應一下。不過看來是雞同鴨講,那種無對錯論太高深,我無法理解。
刪除例1明顯意思錯誤。其餘兩個,原譯沒有用心消化原文,譯文也是朦朦朧朧,讓讀者只能瞎子摸象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