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翻譯的入門知識中,有個極為重要的概念,那就是「詞無定譯」。懂翻譯的人與門外漢的分別,往往就在於能否掌握這個概念。門外漢搞翻譯的特點正是「詞無定譯」的相反,即「一詞一譯」。下面以幾個詞語為例,談談見到某個字只會想到一個譯法所產生的流弊。
Challenge不可硬譯「挑戰」
先討論兩個最常碰到的詞語。「很大的挑戰」、「充滿挑戰」......這麼多的「挑戰」究竟從何而來?源頭就是英文名詞 challenge。本來,「挑戰」只用於邀請或要求對方與自己比賽或決鬥之類的情況,這正是 challenge其中一個意思。Challenge另一個意思是 a new or difficult task that tests
somebody's ability and skill (據 Oxford Advanced Learner's
Dictionary),而現在充斥各種媒體的「挑戰」就是從這而來的,甚至超越了原本的語意範圍。其實challenge可以譯為「難題」、「考驗」、「艱巨的任務」等中文原有說法,其他情況則應該用「困難」、「困境」等等。
另一個已經積非成是的用法是把「驕傲」用於褒義,這是死抱「一詞一譯」的觀念(或懶得查詞典)而來的。英文 proud主要有一褒一貶兩個意思,貶的用法跟中文的「驕傲」相當,褒義則應該譯成「為之自豪」、「引以為榮」等。可恨的是「驕傲」這個褒貶不分的用法已經在中文裡落地生根,而近年更變得比英文更英文,竟然用作名詞!
現在看看較新的例子。這幾年來,常常碰到「持份者」這個新興詞,用者通常不加解釋,但其實有多少不知道英文原本說法的人明白箇中含意呢?恐怕大多是靠猜的。英文 stakeholder,筆者多年前根據語境和英英詞典的釋義譯為「利益相關者」,而《英漢大詞典》則譯為「利益共享者」【亦譯「利害關係人」】,恐怕都比死譯為「持份者」易於為人理解吧?
最後,不得不談談 bottom line。近年常常看到中文字幕出現與上下文格格不入的「底線」一詞,不用聽英語也知道原文必然是 bottom line。這個詞雖然有時候可以譯為「底線」,但其實往往指「結果」、「要點」、「最重要的考慮因素」等不同意思,與「底線」毫無關係,翻譯時必須根據語境靈活處理,恪守「詞無定譯」的精神,做到譯意不譯字。
英文詞語的不同意義的確往往從某個意思引伸而來,但我們不應該以此為藉口把引伸用法生搬硬套入中文,造成濫用、難明、褒貶不分的情況,更把中文原有的大好說法放棄不用,久而久之就遺忘了,想用也用不出來,只會用些「萬用詞」。語言不會因死譯而豐富,只會因死譯而貧乏。
■恒生管理學院翻譯學院講師 池威霖
「詞無定譯」是理所當然,如果要特別作文指出,那翻譯這行業職業譯者水準之低,可想而知。唉。
回覆刪除在沒有 context 下池某以單字來論,有點滑稽。池某有些「舉例」我其實覺得是吹毛求疵。「挑戰」跟「難題」、「考驗」、「艱巨的任務」有大分別嗎?「持分者」跟「利益相關者」有大分別嗎?我笑君心緒太無聊,「挑戰」「難題」倆不饒。。。唉。書生有時迂腐起來,令人啼笑皆非。
你好,姑勿論翻譯行業譯者之水準的高低,恕我不同意閣下對文中舉例的觀點。
刪除也許閣下認為筆者所寫的單字之間並無顯著差別,但如何正確合理地使用語言本來就是需要仔細斟酌,固中有著極大的學問。若能正確運用,自然在與人溝通時得心應手,反之,則容易產生誤會,既不能理解消化他人的話語,亦無法表達好自己的思想,不利於整個社會的交流和發展。語言是構成社會所需具備最基本,亦是最重要的元素,不能輕視。
筆者所提及的例子眾多,單單以「持份者」及「利益相關者」一例而言,需知最初漢語中並無這個概念,乃來自英文的"stakeholder"一詞。根據Longman dictionary,"Stakeholder"一詞的意思是 : "someone who has invested money into something, or who has some important connection with it, and therefore is affected by its success or failure",由此我們可以知道,"stakeholder"並不僅僅代表「在公司或機構中持有股份的人士」,亦代表其他情況下有牽涉利益的人。但若在任何context底下簡單統一譯成「持份者」,反倒真正讓人「啼笑皆非」。舉例來說,香港通識課經常在討論政府推行某政策時提及到「持份者」一詞,但不妨細思片刻,以香港市民來說,難道他們有參與股份的買賣,持有對香港政府政策決定性影響力的「股份」嗎? 想當然沒有。那為何使用「持份者」一詞呢,豈不是無稽又可笑? 說到底,不過是中文愈趨歐化,而大家早已習慣罷了。
也許閣下會認為,反正「持份者」一詞今天已大行其道,能溝通,大家明白就好。但真理並不是掌握在多數人手裡,若「大家都這麼認為」﹑「大家都這麼做」便是正確,不就正正犯了「訴諸群眾」的邏輯謬誤嗎? 我們應該把人生用於找尋真理,探討及研究每件事的細節,並不能只是滿足於現狀。這不是「吹毛求疵」,這是一種不輕易屈從﹑不輕易妥協的專業精神,而這正正是每位譯者都應具備的特質。再者,中文歐化問題愈趨嚴重,外語早已進駐﹑亦逐漸侵蝕﹑甚至佔領我們的母語。這是很可悲的事實。
長此下去,我們母語會變得愈來愈不倫不類,而我們有責任守護好存在了數千年的語言,因此我們有必要仔細研究和使用漢字。若隨便使用,把不同的字用作同一用途,漢字可貴的表意功能終有一天將完全喪失,這是個悲劇。
解說得很好
刪除"持份者"一詞有時被濫用了,令意思含糊。
這應該分兩種:
回覆刪除一種是專有名詞、專門術語必須固定,避免在單一書本之中出現「diverse rendering of a specific term 一詞多譯」的現狀。這一現象在多人分章翻譯同一本書時,特別容易出現,也對讀者造成較大的禍害、困惑。
一種是一詞有多種意涵。例如「麻木」有些情況是「沒同情心」,有些情況是指「身體的全部或某一部分失去知覺」,這是要依照文脈來翻譯。
你說得對。
刪除